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奏響民生為本的最強音
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此次會議釋放出的一系列政策訊息,直指民生關切。會議指出,補短板方面,要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12月16日新華網)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2012年剛剛當選總書記的習近平與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同中外媒體記者見面時作出的莊嚴宣誓。
回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民生事業不斷進步,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一步步變為現實。諸如公立醫院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城鄉養老並軌、“全面二孩”、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打破“一考定終身”、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一項項惠及民生的舉措密集出臺,讓普通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彰顯出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觀和發展觀。
如果説,在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能夠利民惠民,並不足為奇的話,那麼在一個國家宏觀經濟形勢面臨挑戰考驗仍能毫不動搖地堅持做到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無不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觀和發展觀的完美展現。綜觀今年我國發展大勢,環視全球,美國經濟復蘇力度低於預期,歐洲經濟尚未擺脫低增長狀態,日本經濟結構性改革滯後……主要經濟體增長態勢疲弱,不確定性增強,中國置身於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回顧國內,外需對增長拉動力減弱,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乏力,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些産能嚴重過剩行業和經濟結構單一地區矛盾較多,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困難不可低估。
然而,即便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形下,我國民生保障力度不減反增。事實為證,比如養老方面,今年國家再次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也是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首次同步調整,總體上升6.5%左右,1億多人受益。9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7省份上調失業保險金標準。截至9月底,社保卡持卡人數達9.39億人。比如稅費方面,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運行的效果顯著。今年5-10月全國累計減稅2870億元,加上1-4月營改增減稅847億元,今年前10月營改增試點累計減稅3717億元。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4700億元。比如教育方面,在8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包括非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的學雜費,對民辦學校符合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公辦學校標準給予補助。凡此種種,就充分詮釋了“寧可政府過緊日子也要讓路民生,使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為民宗旨。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經濟發展不停頓,民生改善不止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透過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繼續釋放出一系列直指民生關切、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相聯的利好政策,比如養老,會議指出,要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出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比如收入,會議指出,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再比如教育,會議指出,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方方面面、樁樁件件,都旨在讓百姓享實惠、得好處。
民生所指,國運所繫;民心所向,政之所行。“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習總書記的話語依然言猶在耳。可以想見,伴隨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日益接近,民生保障的力度必將不斷加大,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必將不斷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將實現。(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