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提升消費者對國內農産品信任度

2016-01-28 18:04:10|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朱宛玲):日前發佈的中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年聚焦“三農”問題。文件指出,中國將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讓農産品不僅在數量,還有品種與品質都更符合市場需求。

  中央一號文件內容包括,要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並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實現有效供給,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總産量達到了1.24萬億斤,同比增産288億斤,實現了糧食生産的“十二連增”。但對於中國農業政策制定者來説,糧食總産量已經不是判斷農業政策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28日在解讀文件時表示:“在中國糧食中主要農産品生産上供求之間存在矛盾,這個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不能單純以數量來判斷農業發展是否成功,還要考慮提供的農産品不僅在數量上、在品種上、品質上能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其目標是讓農業圍繞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生産,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産品的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強調,改革的目的是要提升消費者對中國農産品的信心,“下大力氣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安全水準,要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産、品牌化行銷,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産品的信任度,這一點確實是至關重要的。”

  玉米是最能集中體現中國農産品供求矛盾的糧食品種,存在著産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現象。據了解,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國農業部已經決定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糧食生産,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

  陳錫文還表示,農産品供求矛盾難題的破解,還要從價格的形成機制入手。2015年,中國已經把玉米臨儲價格調低至1元錢一斤,打破了農民對玉米價格只漲不跌的預期。今年,中國還會加快推進改革,讓市場來決定玉米價格。陳錫文説:“堅持實行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同時對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的辦法,把補貼從價格中剝離,要價格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回歸到合理的水準。”

  不過,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並不意味著糧食生産不重要。韓俊表示,中國仍將繼續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産能力,“糧食生産要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供求的變化,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特別是玉米非優勢産區要把産量壓下來,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