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燃油標準一季度統一 將全面實施國5標準
原標題:京津冀燃油標準一季度統一 將全面實施國5標準
昨天,市環保局召開空氣品質狀況新聞通報會,向市民公佈了整個2015年的“藍天清單”——2015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6.2%,PM2.5重污染天數共42天。2015年空氣品質達標天數186天,較2014年增加14天。遺憾的是,去年11月到12月當中發生重污染22天,同比增加了15天。
PM2.5年均濃度超國標130%
據市環保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污染物濃度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其中二氧化硫(SO2)降幅最大。
2015年,北京市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13.5微克/立方米,遠優於國家標準;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接近國家標準;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為101.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0.45倍;PM2.5年平均濃度為80.6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1.3倍,成為本市大氣污染治理突出問題。
與2014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38.1%、11.8%、12.3%、6.2%。1998年以來長期監測的三項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濃度下降89%,二氧化氮濃度下降32%,PM10濃度下降46%;PM2.5自2013年監測以來濃度下降10%。
PM2.5濃度由南向北逐漸降低
2015年本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186天,佔全年天數的51%,較2014年增加14天,其中一級優的天數增加13天;2015年重污染共46天,佔13%,較2014年減少1天。
二氧化硫是與燃煤直接相關的大氣污染物,隨著本市不斷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燃煤,目前濃度水準與南方沿海無採暖城市相當。二氧化硫濃度空間分佈總體南高北低,其中南部郊區站最高,反映局地燃煤排放影響。
PM2.5主要來自於燃煤、機動車等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本市PM2.5呈現由南向北濃度逐漸降低的梯度分佈規律,京西南區域站年均濃度最高,達到111.4微克/立方米;京東北區域站即密雲水庫年均濃度最低,為53.2微克/立方米。
PM2.5重污染天數共42天
2015年本市PM2.5重污染天數共42天,佔全年總天數的12%,同比減少3天;但在11-12月當中發生重污染22天,佔11月和12月天數的36%,同比增加15天。
去年最後倆月的重污染對全年平均濃度影響顯著,2015年重污染日PM2.5平均濃度為239微克/立方米,雖然只佔全年天數的12%,但對年均濃度貢獻超過三分之一,在年均80.6微克/立方米中佔27.4微克/立方米。
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2015年本市PM2.5重污染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進入採暖季以來,極端氣象條件導致重污染天氣頻發,濃度抬升迅猛。二是在PM2.5重污染發生起始階段,燃煤影響顯著;積累階段,機動車二次轉化加重污染程度。三是區域性特徵顯著,據統計,北京每次發生重污染,80%的情況下周邊發生區域性大氣污染。
京津全面實施國5標準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是本市“2013-2017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攻堅之年和決戰之年,今年將聚焦“改農村散煤”、“治高排放車”、“整治城鄉結合部”三大戰役。
加快實施調整優化農村用能結構五年行動計劃,基本實現城六區和平原地區農村採暖“非煤化”。聚焦重型柴油車,公交、環衛等八大行業新增車輛全部加裝捕集器,減少顆粒物排放;對國Ⅲ柴油車,簡化尾氣超標處罰程式,加大簡易處罰、鐳射遙測力度。對“假國Ⅲ”的外埠柴油車,一律高限處罰。
記者另獲悉,目前北京和天津已經全面實施最新的國5標準,河北也在積極協調各部門推進,預計今年3月份有望全面實施國5油品標準。今年一季度末,京津冀車用燃油標准將統一,比全國實施的時間提前半年以上。
■權威回應
PM2.5濃度力爭降至35微克/立方米
針對空氣品質達標問題,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有兩個相關規劃,一是十三五規劃,正在制定過程中。二是到2030年的遠期環保規劃,今年底明年初將出臺,其中的設想是,到2030年左右,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將力爭降至35微克/立方米。
PM2.5監測站點數量將增加30個
昨日,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有35個PM2.5監測站點,2016年將新增30個左右,達到60-70個站點,增加農村、山區監測站點,完善監測網絡,為大氣治理和民眾提供數據支持和服務。屆時,本市監測站從數量上將與國際大城市接軌。
污染物區域輸送佔三成
北京空氣污染物有多少來自外來輸送?環保局相關負責人稱,全年平均來看,28%-36%來自外來輸送,每一次重污染過程中,由於氣象條件變化影響,輸送比例並不一樣。從整個區域層面來看,污染源來源是燃煤,就北京本地來看,污染源是機動車排放。“採暖季之外的其他月份也有重污染,機動車佔了主要因素。”
應急預案修訂考慮社會成本
談及北京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修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稱,有幾方面考慮因素,一是每一次重污染形成的特點是不同的,要加強預測預警能力,針對不同特點實施有效的應急響應。二是要考慮到整個社會運行的成本和社會各方面多元訴求。預警和響應是整個應急工作的兩個部分,要讓預警和響應更好地符合社會運行的規律,是這個修訂要考慮的問題。
説到提高空氣重污染預測的準確性,他表示,預測是建立在氣象預報準確的前提下,再疊加上整個城市運行排放的預估得到的結果。“目前,北京市有三位科技工作者,持續做了15年以上空氣品質的預測,除了計算機,很多時候需要經驗。另外,越臨近預測的越準確。”(記者 張璐 首席攝影記者 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