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力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産能明確目標

2016-02-12 11:11:26|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全文):近來,中國官方多次表示,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産業結構,多措並舉,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那麼,去産能,能否給中國經濟帶來生機與活力?傳統行業如何能在鎮痛中迎來新生?

  去年初,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座450立方米煉鋼高爐燒結機煙囪在一聲巨響中,被爆破拆除。看著這座高爐的倒塌,上世紀末就進入廠子的趙順增感慨良多,“在這兒工作這麼長時間,肯定很留戀這個廠區,畢竟也是咱們親手建的(鋼廠),親手管理的(鋼廠)。”

  河北省唐山作為中國鋼鐵的典型城市,其鋼産量超過了歐洲。在全國高喊産能過剩時,唐山的鋼鐵産業淘汰落後産能行動已經陸續展開。然而,在鋼鐵産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中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品質鋼材,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從一個小小圓珠筆芯,就能折射中國鋼鐵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的困境。   

  據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介紹,多年以來鋼鐵行業産能的利用率徘徊在80%以下,2015年的虧損面已經達到50%,“消費的絕對量下降,面對供大於求,和無序競爭,鋼材的價格已經到了歷史的新低,比1994年我們鋼價指數還低40個百分點,這對行業是一種災難,最終表現就是一種虧損,(2015年)1-10月份鋼鐵協會會員主業虧損高達720億,虧損面接近50%。”

  虧損不僅是在鋼鐵行業,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介紹,煤炭行業的虧損面更是超過了80%,“社會需求不旺,庫存大幅度上升,全社會的庫存已經到達了3億噸以上,是歷史的最高水準,同時現在的煤價大幅度下滑,用戶拖欠煤炭企業貨款大量增加,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到目前為止全行業的虧損面,已經超過了80%。”

  中國政府日前明確提出,今年將再壓減粗鋼産能1億-1.5億噸,同時將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産能。目前産能過剩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痛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分析稱:“當前工業領域這種龐大的産能得不到消化,大量的資源被無效的佔用,還有大量的僵屍企業遲遲不能退出,是有關係的,這幾大問題就是過剩的産能、高庫存、高杠桿包括高成本幾大問題交織糾纏在一起,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頑疾,如果一日不去除的話,中央所提出來的提高供給體系品質與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這個目標就一日難以實現。”

  然而,化解過剩産能不可能一蹴而就。産能過剩産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人數眾多。企業轉型,人員安置,也讓不少企業左右為難,河北天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孟蘭芝介紹説:“這個轉型,像鋼鐵企業向地下打樁就要幾十米的鋼筋水泥注下去,煉鋼的高爐才不會倒塌,如果讓這塊地改變的話,能變成什麼,這塊地還能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應該認真思考企業怎麼轉型?怎麼樣讓企業的孩子們,從企業的轉型過度期到結束期,都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條件,這是一個企業老闆的責任。”

  另外,有些行業屬於結構性過剩,即“低端過剩、高端不足”,這類過剩行業中也有産品市場需求旺盛的好企業,如果一刀切式地用“限貸”“斷糧”的辦法推動化解産能過剩,反而會影響産業轉型升級。對此,王軍建議:“保證各項淘汰過剩産能的政策比較平穩,對社會的衝擊盡可能降到最低,那麼還要強調社會政策托底的作用,也就是説要解決好社保的問題、解決好民生的問題、再就業培訓等一些列問題,要為去産能可能引發的社會經濟風險提供厚實的安全墊,密集的防護網。”

  中國領導人日前表示,推進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對此,王軍分析:“引導資源投向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推動我們的增長方式像集約化轉型,依靠做大增量來消化存量,另外,從對外開放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借助目前中央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的戰略,從擴大對外投資,來擴展相關的國際需求。”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