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切實落實好“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

2016-03-10 16:59:40|來源:人民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柯炳生:切實落實好“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人民網前方報道組)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5名政協委員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以《加強農業創新發展築牢全面小康基礎》為題做了大會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題為《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很有現實針對性。在新形勢下,如何避免各種認識誤區,加強農業創新發展,對於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三五”目標,極為重要。我就此講幾點認識和建議。

  第一,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資源短缺與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是産能不足而不是産能過剩。我國糧食生産12年連增,成績來之不易,但依然落後於需求增長。近年來我國農産品進口持續增長。2015年,我國凈進口大豆8156萬噸,僅此一項,如果靠國內生産,就要佔用全國耕地面積的1/3。此外在穀物、棉花、植物油、食糖等方面也有大量進口。至於目前糧棉個別産品的庫存較高,是由若干特殊原因造成的暫時性現象。展望未來,我們仍然面臨著這樣的嚴峻挑戰: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勞動力,生産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産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第二,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歷史新階段,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勞動力成本剛性增加。“十二五”期間,農民工收入平均年增長12.7%,這直接拉動了農業勞動力的成本。據調查,廣西甘蔗收割成本已經佔食糖價格的30%左右,新疆人工採棉成本佔棉花價格的40%左右。受成本增加影響最大的是大豆、棉花、玉米、小麥、油料、糖料等大宗産品。這些産品受進口衝擊最大,因為國外主要出口國的機械化程度高,經營規模大,價格競爭力強。在勞動力價格大幅度提高時,如果創新跟不上,就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這種端倪,亟需高度重視警惕。

  面向“十三五”,應對這些挑戰,關鍵是要切實落實好“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同時不斷強化政策創新、組織創新和科技創新,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生産方式。

  政策創新方面:主要是創新農業補貼政策,把通過國家收購方式的補貼和各種直補,整合為對耕地面積的補貼。這既符合“市場配置資源”的精神,也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同時還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並且簡便易行。

  組織創新方面:要創新現代家庭農場、現代農業企業以及各種合作經營方式,提高生産經營規模,加快提高機械化水準,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市場競爭力。

  科技創新方面:重點加強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裝備技術、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具體建議:一是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加大對現有生物育種專項的投入強度,增設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專項。這兩個方面潛力極大、作用極大。二是設立創新基金,長期穩定支持重點農業大學和農科院所。由於農業科技的特殊性,大學和研究院所將是創新的主力軍。例如在國家科技獎勵中,農業獲獎項目90%以上是農業大學和農科院所完成的。三是增加對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的支持強度。該體系涵蓋了50種主要農産品,跨部門整合組織了全國數千名科研人員長期參與工作,效果很好。四是推進國家育種基地建設。尤其是海南三亞基地,光熱資源特殊,非常寶貴。建議國家抓緊設立專項,統一規劃和建設。五是整合農業院校和農科院所現有的實驗場站,建立統一協調、開放共享的國家農業實驗場站系統。六是建立國家收購農業科技成果制度。很多重要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尚無法受知識産權保護,不能通過市場轉讓。國家應對這類成果進行購買或給予重大資金獎勵,無償提供全社會使用。

  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是根本動力,創新是動力之源。在“十三五”這一關鍵時期中,把這件事抓實抓好了,我國的農業就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就一定能夠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為全面小康提供堅實有力的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