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範徐麗泰:本土不是排外,更不是暴力

2016-03-10 13:26:49|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本土不是排外,更不是暴力——專訪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範徐麗泰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趙博)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女士,就“後政改時代”的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青少年教育等熱點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她認為,香港要用好“一國兩制”優勢,積極參與“十三五”和“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國家也令自身得到發展。香港面前有很多機會,不應再為內部矛盾而蹉跎歲月。對於當下有些香港青年熱衷街頭政治的現象,她直言,本土不是排外,更不是暴力。

  香港要努力掌握“十三五”機遇

  范徐麗泰認為,對於香港而言,“十三五”機遇非常清楚地擺在面前。“‘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將産生大量集融資需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資本聯繫廣泛,程度也較深,集融資方面可以説很有優勢。”她説,此次全國兩會上,不少港區代表委員提出希望亞投行在香港設立分行,更好發揮香港的金融中心優勢,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香港作為普通法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法律制度上較為接軌。范徐麗泰表示,香港法律專業人才眾多,可扮演“一帶一路”仲裁中心的角色,“作為中間人妥善解決內地與海外企業之間的商貿糾紛”。

  在范徐麗泰看來,“十三五”期間內地的發展也為香港帶來機遇。“香港服務業發達,有望通過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與內地建立更緊密合作。”她還説,建議國家考慮在香港設立法律培訓學院,針對內地執業人士開設物流、國際法等專業課程,為國家培養兩套法係融會貫通的法律人才,更好適應“走出去”戰略需求。

  范徐麗泰説,回歸以來,香港背靠祖國內地獲得很好發展,港人大多明白“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香港有今天享譽全球的地位,靠的是經濟實力、是專心發展。當前的香港,也要明白這個道理,機遇已經擺在面前,要自己努力去把握。”

  激進暴力行徑讓外資和遊客卻步

  被問及香港眼下矛盾對立、社會撕裂的局面如何緩解,范徐麗泰有些無奈地説:“坦率講,我看不到很快癒合的可能性。”她説,香港有一群人“就是為了反政府”,從立法會到街頭,無論什麼問題都站在政府的對立面上,甚至不惜採取違法手段。

  “法治社會的一個共識是,不管你是什麼政治傾向,都必須按照法律辦事。可是現在香港有些人不是這樣。”范徐麗泰説,由於激進分子的所作所為,香港作為法治、文明、包容的國際城市形象,受到很大打擊,讓外資和遊客開始望而卻步,令人擔憂。

  “他們叫自己‘本土派’,其實根本不是真正的本土主義。”范徐麗泰説,“我對於‘本土’的定義是保存當地傳統文化,致力於提高本地經濟社會水準。本土不是排外,更不能訴諸暴力。這些人根本不是‘本土派’,嚴格來講我認為要加上‘所謂的’這個前綴。”

  范徐麗泰表示,不排除部分民眾對政府有些許方面的不滿,而擺出支持反對者的姿態。但一個很明確的事實是,香港大多數市民不贊成以暴力表達訴求的行為方式,也不喜歡“拉布”(故意拖延)掣肘正常施政。將政策用民眾聽得懂的話“講清講楚”,相信會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

  幫助青少年多些了解國家歷史和現狀

  在香港,范徐麗泰被人們親切稱呼為“范太”。在與青少年相關的活動場合,常常能看到范太的身影,她所經營的企業也長年資助香港青少年赴內地交流的項目。因此,看到眼下有些香港青少年不明是非、參加“旺角暴亂”等非法事件,范太表示深感痛心。

  剖析問題根源,她認為這與香港本地中小學教育和不良媒體影響不無關係。“香港學生升學壓力大,歷史科目需要背誦很多‘死知識’,就比較得不到青睞。修讀的人越來越少,勢必導致歷史觀大打折扣。”范徐麗泰説,另一方面,香港學生對於國家發展現狀的了解也很不夠,受到不良傳媒影響,片面認識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將缺點無限放大,對成就視而不見。

  范太表示,香港社會應多為青少年提供認識了解國家歷史和現狀的機會,“加強開展赴內地交流是個很好的做法”。但她也説,浮光掠影式的參訪並不可取,“寓教于遊”方為上策,“特別要鼓勵香港青少年接觸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比如國家外交政策、太空科技成就等”。

  “我建議多組織高品質的交流活動,並且注重後續的分享與信息資料更新。儘管對於組織者來説,工作量可能三倍于前,卻最實際有效。”范徐麗泰説,相信通過鍥而不捨的推動,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情感會更加貼近、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