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念孫代表:告老還鄉,做“新鄉賢”

2016-03-11 12:06:42|來源:光明網|編輯:杜軍帥

  不論是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都把“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我以為倡導和啟動中國古代和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告老還鄉”做法,有助於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錢念孫代表:告老還鄉,做“新鄉賢”

  錢念孫代表在翻閱《光明日報》。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攝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到當下一個很熱的詞“新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野沃土茁壯生長的重要形態,它既體現了熱愛家鄉、建設故里、樂於擔當的情懷,又飽蘊見賢思齊、助人為樂、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傳統中國的鄉賢即鄉紳,主要由科舉中取得功名退職還鄉的官員或未出仕的鄉村賢達組成。他們在垂范鄉里、化育鄉鄰、維護鄉村秩序、促進基層社會平穩發展等方面曾産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官吏遵循的慣例。經過千百年的延續傳承,“落葉歸根”“告老還鄉”不僅作為一種官場規矩,而且作為一種人生理念深入人心。明清兩朝五百多年間,不論是地方官遷任京官,還是京官外放任職,或是地方官異地赴任,皆不得在任職地購置房産田産,其家眷由“內衙”負責安置。《明代律例彙編》《大清律例會通》均載:“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顯然,這樣的法規不僅有利於從制度上防範官吏以權謀私、貪墨腐敗,也加深了他們“宦途漂泊”和“根在故土”的觀念,既增強了官吏還鄉的願望,也使退職還鄉制度更易於執行。值得一提的是,退職還鄉在國際上也較為普遍,美、英、日、韓等國總統卸任後,必須很快搬出首府,回到自己老家或其私人居所。

  官員退職返鄉,積極意義十分明顯。其一,進則為官、退則為紳的返鄉模式,實現了寶貴的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使社會人才分佈結構趨於合理,有利於整個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其二,官員文化層次高、富有才幹、見多識廣,富有人脈等多種資源,回鄉後為建設故里出力,保障了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有序發展,也使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鄉賢文化在鄉村代代相傳,生機勃勃。其三,退職官員返鄉,將畢生所學和積累的經驗用於建設家鄉,避免了高端人才在京城、省城及大城市扎堆集聚,英雄無用武之地耗費生命,在維繫鄉村和諧穩定的同時,也促進了城市與鄉村的平衡協調發展。

  中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告老還鄉”傳統,對解決當下農村“空心化”積弊,對緩解大城市過於擁擠、不堪重負等“城市病”,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説,農村青年通過外出求學或打工離開鄉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積極努力,那麼,對於60歲退休留在城市養老者,則多少給人用材不盡的遺憾。由於生活條件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現在60歲左右者一般身體都較好,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工商企業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專家學者等,曾經有為有位,經驗豐富、人脈廣泛,若告老返鄉則可發揮多方面作用。他們不僅能為美好鄉村建設出謀劃策、聚集資源、躬行實踐;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見識及生活方式垂范鄉鄰、傳播文明、改善鄉村風氣;以自身威望和身份超脫的特殊地位,影響乃至監督基層鄉鎮幹部為民辦事;同時他們生活于鄉土,還能促動城市子女及親戚朋友頻繁往返鄉村,為農村帶來更多的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等。凡此種種,對於從根本上醫治農村“空心化”頑疾,或可起到固本培元、祛邪扶正的良好效果。

  在這方面,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退休返回老家湖南嶽陽筻口鎮西衝村,三年就促使一個落後村轉變成“岳陽第一村”;海南省原副省長陳厚蘇退休返回臨高縣南寶鎮松梅村,很快改變家鄉貧困面貌;雲南省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放棄進省城的機會,返回故鄉施甸縣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成為全國道德模範等等,都堪稱告老還鄉“新鄉賢”的典範。他們落葉歸根、化泥護花、澤被桑梓、造福一方的善舉,譜寫了當代鄉賢文化的嶄新篇章。

  實事求是地説,絕大多數離退休幹部告老而不還鄉,並非他們自己的刻意安排。由於我們幹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沒有規定告老退職還鄉,加上多年實行的城鄉二元體制導致城市與農村發展嚴重不平衡,城市社會保障水準和生活舒適便捷程度遠遠高於鄉村,從農村走出的各級領導幹部及各類公務人員退休留在城市,早已成為大家自覺或不自覺的共同選擇和遵循,乃至日久歲深,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之事。

  目前要改變這多年的積習,讓從農村走出的各級領導幹部、工商企業界人士和各類專家學者等退休後返回故土發揮鄉賢作用,顯然涉及多方面切身利益,只能“倡導”而不應“強求”,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搞“一刀切”。這不僅因為長期以來國家對離退休公務人員留在城市制定了諸多政策保障和生活福利,而且對於返回故里張揚鄉賢文化者,則幾乎沒有任何相應的政策措施。譬如,民政部及社保部門對於離退休返鄉者的養老待遇和醫療保障等如何實行方便劃轉和高品質對接?國土資源部門能否出臺相關政策,將返鄉者的住宅納入美麗鄉村建設整體佈局?組織和宣傳部門能否在輿論上對離退休幹部和專家學者等支持農村建設大力宣傳,對於作出突出貢獻者給予崇高榮譽和隆重表彰?返鄉者未必非要返回原來鄉村,也可以回到鄉鎮乃至縣城,與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加快發展特色鎮和小城市相銜接。如此等等表明,將“告老還鄉”作為現行離退休制度的一種模式予以倡導和實施,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最重要最寶貴的高品質的鄉賢資源,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逐步解決。

  筆者曾向有關同志徵詢:傳統“告老還鄉”模式在當今社會是否有必要有價值、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大家都認為十分必要且很有價值,同時又擔心難以操作和落實。有的同志説:大城市與鄉村的醫療條件和水準有一定差別,僅看病就醫這一項就會難倒許多人,誰還願意退職返鄉呢!這雖然説的是實情,但仔細想想,農村醫療條件之所以落後,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固然是一方面因素,關鍵還在於農村中高端醫療需求不足。恩格斯早説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如果大批離退休幹部、工商企業界人士及知識分子源源不斷地返回鄉村,其所産生和帶動的有效需求,不僅會使農村醫療及其他方面的硬體和軟體水準得到較快提升,而且對扭轉農村“空心化”“荒寂化”的蕭條狀況,對於集聚鄉賢人才和復興鄉賢文化,無疑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今天的農村發展及鄉賢文化現狀之所以不能令人滿意,正由於我們昨天在這方面做得有缺陷;而明天的農村發展及鄉賢文化狀況會怎樣,則取決於我們現在怎麼做。

  (錢念孫代表 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