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委員為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建言獻策:全面小康不掉隊

2016-03-11 13:30:4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卜衛軍):中國,正在進行一項震驚世界的脫貧計劃。未來5年,中國將通過精準扶貧方式確保7000萬人脫貧,其中,八個民族省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就達2205萬人,約佔中國貧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大規模扶貧開發,已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了貧困,但不少民族地區由於地處內陸邊疆,道路交通不便,開放程度不高,仍有大批群眾尚未擺脫貧困。因此,下大力氣減少民族地區貧困人口,關係到中國統一和邊疆鞏固,關係到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為徹底解決貧困問題,中國明確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舉措。精準扶貧成為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的熱點話題。全國政協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全國政協對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高度重視,有些委員中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對民族貧困地區‘要高看一眼、要厚愛一分’。”

  本次全國政協會議上,不少來自民族地區的政協委員充分發揮政協民主協商、參政議政的作用,就如何實現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積極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拿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所謂精準扶貧,就是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柯爾克孜族委員海麗曼認為,精準扶貧重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找準致貧原因,找到扶貧方法,“精準扶貧之前要非常做好調研,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做完調研以後才知道貧困是什麼層次的問題,針對問題的層次再去應對,這樣就會知道是政策的問題?是不是要調整。還是政策落實不好的問題?找到問題所在,這才是對症的。”

  在維吾爾族委員阿布裏米提·艾合買托合提看來,穩定的收入、安定的居所是新疆人民脫貧脫困的一個重要抓手,他的提案聚焦為中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的安居富民工程,“在安居工程方面新疆各族人民享受著很大的優惠政策,和田地區2016年安居房的總數是7.6萬套,每戶安居房國家補助2.8萬元,我本次帶的提案就是能不能把國家的補助從2.8萬元增加到5萬元。”

  據新疆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新疆累計投入近1000億元人民幣,開工建設安居富民房126.23萬戶、竣工123.27萬戶。4年間,已有480多萬各族農牧民群眾喜遷新居,“我們國家的目標是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新疆也制定了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和實現全面小康,如果國家能夠把補助資金提高到建議的5萬元的話,對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改善各族人民生活確實有好處。”

  維吾爾族委員賽買提·買買提長期關注南疆經濟發展,他認為,與北疆地區相比,南疆資源稟賦差,人口眾多,缺水少地,農業基礎薄弱,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原因制約著當地民眾的脫貧努力,因此需要把人口有計劃地從不毛之地逐步遷移出去,“南疆大部分地區人均(耕地)1畝左右,發展起來比較難。我建議南疆地區的人口向北疆條件好一些的地方搬遷,把南疆50萬到100萬人口慢慢地有計劃地逐步調整到北疆去。北疆一些地區人均地很多,幾十畝地的都有,自然環境好一點,開放程度也可以,現有的地適當分給他們一些也行。”

  儘管致貧原因不同,扶貧方式各異,但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産業,是發展當地經濟,促進民眾增收,實現精準扶貧的又一重要手段。維吾爾族委員爾孜規·阿優夫頗有感觸地説:“新疆紡織業2015年已經解決就業9.6萬人,創收是217億元人民幣,像阿克蘇紡織業2015年是12423人,其中8705人是新疆籍,因為新疆的棉花生産基地不錯,通過紡織業就地解決就業問題,就業本身是脫貧的一個手段。”

  在藏族民營企業家達娃頓珠委員看來,民營企業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受益者,理應在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戰略中有所作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民營企業有兩個優勢,第一是非常貼近市場,市場要什麼民營企業知道;第二,有技術、人才、管理。‘萬企幫萬村’,很簡單,企業有實力可以包個縣,沒有實力包個鄉,再沒有實力包個村,再沒有實力包個戶。”

  達娃頓珠還認為,精準扶貧首先要扶志,唯有扶志才能實現脫貧,“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貧困,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精神上面沒有自強自立、自力更生、堅忍不拔和努力奮鬥的精神。觀念上沒有改變的話,脫了貧一兩年,第三第四年還是貧困。徹底改變觀念,一定要有自立自強、努力奮鬥的精神。”

  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強調,全面實現小康,決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儘管有些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當中的‘短板’,但在中國執政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在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在當地群眾的艱苦努力下,民族地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敞,越走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