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創新的時代強音——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創造”

2016-03-11 09:30:33|來源:新華網|編輯:杜軍帥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題:奏響創新的時代強音——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創造”

  新華社記者余曉潔、劉陽、王卓倫、趙超

  政府工作報告61次提及創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專篇佈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創新發展理念似一條紅線,貫穿會上與會下、會內與會外,牽起中國與世界、歷史與未來,奏出激越昂揚的“中國創造”強音。

  樹創新自信,點燃“中國創造”時代激情

  “更加自覺地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大創新驅動力度上來”;

  “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

  2013年到2016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到四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參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無一例外必談創新,不斷豐富創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歷史常常在認識昇華與實踐發展的交織中書寫,創新亦是如此。

  全國人大代表、東華大學教授嚴誠忠説:“短短幾年時間,從推動各方面創新到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總書記在兩會上的‘高頻詞’已成為全社會的‘共鳴器’,我們走創新之路越來越有底氣和勇氣。”

  這底氣,來自過去五年科技創新的優良“成績單”——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高溫鐵基超導等基礎研究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項目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由“跟跑者”到“並行者”,直到成為“領跑者”,一張張“中國名片”見證了中國人對創新的不懈追求與努力。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今年年初發佈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稱,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

  這勇氣,來自未來五年創新突破的美好“路線圖”——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時期,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

  今年7月,我國第一顆量子科學衛星將發射升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力學基礎研究,他和團隊正為此做最後的衝刺。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和安全的特點,首顆量子科學衛星發射後,我國有望率先擁有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潘建偉自豪地説。

  中國創造贏得中國自信,中國創新勢不可擋。

  “目前,‘華龍一號’落地英國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我們相信,‘華龍一號’未來將躋身全球核電市場份額前列,帶動國內裝備製造業集體走出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賀禹説:“依託30年核電建設經驗和強大的核電産業鏈,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國産化率達到85%以上,絕大部分關鍵設備完全可以立足國內生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核電強國。”

  創新興則國家興,創造強則民族強。

  曾經,神舟飛天創造了“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了“中國深度”,高鐵奔騰締造了“中國速度”,大望遠鏡拓寬了“中國維度”。

  未來,隨著創新發展理念的推進實施,創新之火會越燒越旺,創新之路會愈走愈寬,“中國創造”必將頂天立地,躋身全球創新引領者行列。

  謀創新良策,搶抓引領“中國創造”時代機遇

  “那麼多企業,為何做不好一個電飯煲?”“鋼産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圓珠筆鋼珠為什麼造不出來?”針對自主創新能力的鍛造,一些代表委員發出“電飯煲之問”和“鋼珠之憂”。

  安徽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孫兆奇代表説:“圓珠筆鋼珠看似不起眼,卻屬於高性能合金材料,對製造工藝的要求非常嚴苛。但這方面的研究屬於工程領域,難出論文難獲獎,研究投入不足,在某種程度上被弱化了。”

  “現有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一些領域少人關注,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難以被激發。”孫兆奇説。

  不可否認,創新這枚“硬幣”,不僅有突破和自信,還有另一面:中國有不少關鍵領域的尖端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少,引領科學潮流的大師少,世界級的科技企業少。

  創新永無止境,挑戰永不止息。

  放眼全球,時與勢在變化,艱與險仍交替,中國身處大國競爭的新賽場,站在創新發展的新起點——

  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重大機遇?中國製造怎樣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承接轉移”中再造比較優勢?後發優勢的追趕型發展能否成功轉向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過去三年,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工係副主任邢新會一直用自己的實踐回答這些問題。

  自稱科技成果轉化“鑿冰人”的邢新會告訴記者,過去科研人員有了成果就發論文,發了論文不知道如何轉化就束之高閣。“有的成果一放就是10年,市場需求早變了,成果成了沒有價值的‘爛果’。”

  主攻生物育種研究的邢新會,專門讓課題組裏的骨幹牽頭,將實驗室技術面向市場進行研發,打造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科研與特色技術服務平臺。

  “去年,我們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常壓室溫等離子體高效生物育種裝備,出口日本和新加坡。更重要的,研發人員掌握了市場需求,科研上更加接地氣了。”邢新會説。

  兩會期間,關於破解創新束縛的觀點交鋒、思想碰撞持續進行。共識,越來越多;思路,越來越清;路徑,越來越明。

  鼓勵創新創造,激勵機制要奏效——

  “如何有效培育創新驅動者?”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説,“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

  打掉“攔路虎”,鋪好“快車道”。他認為,推動創新,一方面要繼續簡政放權,簡化企業辦事流程,降低辦事成本;一方面還要適當增加“容錯度”,“企業家的信心建立起來,預期穩定下來,創新之水才能活起來。”

  實現創新創造,保護機制要跟上——

  “一些尖端科技成果在轉化為産品的過程中,有的企業習慣於熱炒概念,卻忽視了知識産權建設和保護。”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一林代表説。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李玉光認為,創新型國家應當崇尚原創,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建議加大對知識産權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警戒作用。

  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代表委員們期待,通過體制機制的逐步完善,使創新在中華大地熱潮涌動,催生更強勁的發展動力,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揚創新之帆,構築推進“中國創造”時代精神

  “與其低價等死,不如創新求生。”面對煤炭價格的一路下滑,全國人大代表、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既承受著巨大壓力,也看到了轉型發展的希望。

  “煤炭企業要做好‘煤’文章,也要做好‘非煤’文章,以煤為源頭,通過科技創新向産業鏈要效益。”在張有喜的設想中,同煤正在打造的“煤—甲醇—聚甲醛改性産品”和“煤—甲醇—烯烴”兩條産業鏈,將肩負起去産能、增效益的重任。

  在山西另一大煤礦潞安集團,作為董事長的李晉平代表也心繫著一場創新革命。“我們已將一塊煤分解成180多種産品。最近,通過把煤氣化後的合成,生産出高端高熔點費托蠟,此前全部依靠進口,將來會成為我們企業的核心産品。”

  有人形象地比喻,創新是從0到1,難在“無中生有”;有人説,創新是從1到1.01,贏在“多走一小步”。

  邁向“中國創造”,要有腳踏實地的幹勁——

  北京中關村,去年專利申請量突破6萬件,同比增長近四成。全年新技術企業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8%;

  深圳南山,90%以上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

  “目前,很多企業的創新實踐帶來啟迪,如海爾打開市場銷售渠道、打開零部件資源渠道、打開製造服務的做法既推進眾創的發展,又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科技部部長萬鋼10日在記者會上説。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未來五年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邁向“中國創造”,要有久久為功的精神——

  “就像打排球分發球手、一傳手、二傳手一樣,科技創新分為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二者互為促進。”談到創新精神,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原子分子納米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打了個比方。

  這位年過古稀的科學家,談起自己從事了大半輩子的納米研究時神采飛揚:隨著納米技術高度發展,將會發明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機器人,服下後會在人體內“修修補補”,維護健康。“這聽上去像童話,但並非遙不可及。”李家明説。

  他表示,當創新形成一種文化,內嵌到每一個人生命中,人類自身的發展就擁有了用之不竭的動力。

  “創新精神其實沒有聽起來那麼‘高大上’,它和我們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恒。”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小珂説。

  創新展現希望,創造書寫未來。

  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以創新為動力,以“中國創造”為實力,中國必將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