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消除異地務工人員過客心理 實現從"流動"到"留下"
原標題:讓農民工從“流動”到“留下”
“流動”容易 “留下”難
“城市的繁榮有我們的功勞/卻沒能留下我們的腳步/我們只是無奈的打工一族。”3月6日,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國威電子有限公司車間副主任易鳳嬌以一首並不輕鬆的小詩講述著外來務工人員的酸甜苦辣。
“這首詩反映了目前異地務工人員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但由於制度限制移而不入的社會現象。”身為農民工,易鳳嬌代表始終關注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長期以來,新生代異地務工人員在城市工作但又不能在城市安家,拆分式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成為流動的群體,長期在城鄉之間奔波,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和産業升級,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易鳳嬌代表説。
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增長0.4%;本地農民工10863萬人,增長2.7%。進城的農民工中,有大量“80後”“90後”。“他們進城不僅僅是為了打工,更希望能夠留在城市。但城市卻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指出。
“應該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消除異地務工人員的‘過客’心理,推動實現農民工從‘流動’到‘留下’。”易鳳嬌代表呼籲。
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201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6.1%,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0%多。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劃分,如同城市和農村之間橫亙的高墻。儘管目前很多地方都實行了積分入戶政策,但在易鳳嬌代表看來,積分入戶制度設計存在唯學歷、唯社保的傾向,不利於異地務工人員在城市落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在蔡繼明代表看來,戶籍改革除了使上億農民工獲益,還將惠及流動兒童、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的訴求不同:老一代農民工是進城就業掙錢後回家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進城就業後能融入城市發展;老一代農民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新生代農民工則要求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十三五’時期,要認真分析實際問題,滿足農民工的發展期待,實現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的成果共享。”全國政協委員、人社部原副部長楊志明指出。
實現“人”的城市化要靠硬約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此,易鳳嬌代表認為,落戶政策屬於公共政策範圍,應召開多層面的聽證會、討論會,多聽取異地務工人員的聲音,制定符合農民工實際需求的政策,真正實現人的城市化。
安居才能樂業。易鳳嬌代表希望,政府能加快公租屋和保障房建設,將異地務工人員居住問題納入城鎮住房保障建設規劃,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為異地務工人員提供更多公租屋和保障房,取消申請廉租房的戶籍限制條件,讓積蓄不多的異地務工人員住得起、住得下、能立身、能安家。
在蔡繼明代表看來,要實現人的城市化更關鍵的是著手制定農民工市民化目標實施方案,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險覆蓋率、本地義務教育入學率、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社會救助覆蓋率、醫療救助覆蓋率等方面實現實質增長,同時將指標完成情況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形成硬指標約束。
“人社部門要為異地務工人員提供平等的就業服務、職業指導培訓和社保政策;教育部門要充分考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民政部門要為異地務工人員實施最低保障和救助政策;文化部門要為異地務工人員提供豐富的業餘文化生活等,並將這些指標納入政府的政績考核體系中。”易鳳嬌代表建議。(本報記者 邱玥 鄧暉 李慧 齊芳 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