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界政協委員支招精準扶貧:防止特惠變普惠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楊喆)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主席王富玉11日在北京談到精準扶貧時表示,要做好扶貧的評估工作,防止“特惠”變“普惠”。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脫貧攻堅總目標。
在11日的全國政協中共界別小組討論中,“精準扶貧”成為委員們發言的共同主題。來自各地的全國政協委員根據各自地區實際情況發表看法,為精準扶貧、解決中國貧困問題“支招”。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王富玉列舉貴州扶貧實踐中的“四看”表示,精準評估,需要綜合多方面考量,讓扶貧措施到達最需要的地方。
王富玉特別強調,扶貧産業要切合實際,在選擇上更要做到“精準之精準”。“比如种經濟作物,絕不能讓老百姓種完賣不出去。”他建議,重視民族地區中藥材産業和旅遊産業發展,並積極推動社會、企業扶貧。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主席陳光林也提到,發展符合地區實際和市場經濟方向的特色優勢産業,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手段。他以內蒙古舉例:“那裏光能、太陽能、風能豐富,是很多地區不能比的,要善加利用,將大大有助於貧困地區脫貧。”
“首先要搞清楚貧困的原因是基礎設施問題?人口素質問題?還是其他問題?”雲南省政協主席羅正富説,搞清楚原因,再採取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才能做到“精準”。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王巨祿對此也有相似的看法。他將成片貧困分為三類:因資源環境貧困的應採取城鎮化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方式;因政策局限的應在産業多元化上下功夫;對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的貧困要投入大量資金並密切監管。“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是科學的態度。”
湖北省政協主席張昌爾則提到,要重視解決“因病致貧”的問題,對因罹患慢性病喪失主要勞動能力又未能納入政策“兜底”範圍的家庭,應實施特殊醫保扶貧政策。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楊松則強調精準扶貧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他提到,評估的標準、程式、主體需要謹慎選擇,儘早確定。此外,還要發揮社會力量進行監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