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政協委員解碼"中國風景"

2016-03-12 21:33:52|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原標題: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政協委員解碼“中國風景”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朱小龍 侯麗軍)56個民族團結共榮,五大宗教和睦相處,這成為中國特有的風景。全國兩會期間,部分政協委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解讀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文化包容促進融合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説,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民族交融的過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説,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族人民之間以及五大宗教之間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這在有的國家是很難做到的。這種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處的局面,首先來源於中華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傳統特質。

  他説,中華文明相容並包,不僅有儒釋道和平共處,還包括56個民族的不同宗教和諧和睦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劉元龍説,中華文化在發展中不以衝突排除異己,而是通過融合實現包容性成長。各大宗教傳入中國後,都先後融入中國文化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郭承真説,明末清初,穆斯林學者以儒詮經,將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儒家思想和伊斯蘭思想相融通,促進了伊斯蘭教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説,包容的中華文化促進各大宗教共容互尊,元明清時代儒釋道三教合一。他説,南嶽大廟是目前道教和佛教和睦相處的例證。目前大廟東院和西院分屬於道教和佛教,而中間的大殿由兩教輪流管理。

  政策平等增進團結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院長馬宗保説,民族平等政策為促進民族團結提供重要保障。他説,“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寫進憲法,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他説,歷史上中國各民族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相互依存,促進了彼此和睦相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民族團結奠定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馬宗保説,國家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為一些少數民族創造文字,繁榮少數民族文學藝術、傳統體育,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時國家又重視共同文化建設,比如鼓勵各民族在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民族之間文化上互相交流,從而促進了民族團結。

  郭承真説,政府尊重和扶持少數民族,在教育等各方面給予優惠和補貼,同時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除國家公共節假日外,中國穆斯林還享受與伊斯蘭教相關的節假日。

  他説,在中國的2300萬穆斯林中,除回族和維吾爾族外,還有漢族、哈薩克和東鄉族等其他多個民族的群眾。

  劉元龍説,中共雖是無神論者,卻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平等對待各宗教,不偏向任何一方,從政治層面保障各宗教和諧相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傅先偉説,中共對各宗教平等對待,保障各宗教平等享受優惠政策,從而有力促進宗教和睦。

  國家統一強盛是共同心願

  朱維群委員説,各民族共同反抗外來侵略,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勝利。因此,各民族積極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

  郭承真説,中國穆斯林有著愛國傳統。從甲午中日戰爭、抵抗八國聯軍到抗日戰爭,廣大穆斯林英勇抵抗外來侵略,為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作出了貢獻,涌現出馬本齋等英雄人物。

  他説,新時期,穆斯林教職人員積極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反對極端主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奉獻。

  學誠法師説,近年來,佛教界人士踐行“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參與社會經濟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建設,為實現中國夢作出了應有貢獻。

  在兩岸關係方面,中國佛教積極發揮其同根同源的信仰認同與文化認同力,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等大型佛門盛事,增進兩岸交流互動,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改革開放成果惠及每個人,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同路人和受益者,自覺維護得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反對和平生活被破壞。”劉元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