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怎樣成為“中國合夥人”? 代表委員支招
原標題:大學生怎樣成為“中國合夥人”?代表委員支招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孫仁斌劉良恒潘祺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新媒體專電“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高達765萬人,要落實好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話語再次點燃了無數青年學子創業的激情。
近日,“2016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峰會”在北京舉行,大學生創業的話題持續升溫。然而,大學生創業率低、成功率低、含金量低的“三低”現象並沒有根本轉變。大學生怎樣才能成為“中國合夥人”?兩會上,來自教育界、商業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代表委員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政策“禮包”頻現學子創新創業迎來利好
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著力擴大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3月10日也在記者會上表示,教育部要會同有關部門,深入做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畢業生勇於創業,積極就業。
實際上,2015年以來,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優惠政策,取消及調整200余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設立400億元新興産業創投引導基金、支持發展“眾創空間”、成功創業獎勵、小額貸款擔保扶持……眾多政策“禮包”讓人倍受鼓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躍躍欲試,希望加入到創業大軍中來。
瀋陽化工大學大三學生楊磊(化名)上學期間在淘寶上註冊開啟了網店,銷售老家的土特産,銷路雖然不溫不火,但解決生活費綽綽有餘。接下來面臨的是考研還是找工作,他一直在猶豫。兩會期間,他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同學轉發的眾多大學生創業政策利好,也動了創業心。“上學時畢竟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網店上,如果畢業後專門打理網店或找一個更好的項目創業,應該可以。”
然而,楊磊的想法卻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現在到處都是網店,人人都在創業,一個還沒邁出校門的學生,沒有社會閱歷,缺少一技之長,靠什麼創業?”楊磊的父親楊天宇説。
32歲的劉小嶺(化名)畢業5年,2011年一畢業就開始創業,目前是北京一家創業型農産品行銷策劃公司合夥人和副總經理。談起創業,他有自己的看法:“大學生創業面臨很多困難,缺資金,少經驗,還會經常遭遇冷嘲熱諷。但越是這樣越要堅持下去,年輕就是資本,趁著年輕,多去嘗試。不怕失敗才會提升成功概率。”
當夢想遇到現實:“三低”現象凸顯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4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9%,應屆本科畢業生創業比例為2.0%,高職高專畢業生創業比例為3.8%。
兩會期間,陜西媒體一則當地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數據則更令人吃驚:2015年陜西省共有33萬畢業生,本科、研究生和高職(專科)畢業生中自主創業者僅1228人,自主創業比例為0.4%。統計數據顯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去年8000多名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只有4人。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何氏醫學院院長何偉總結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業存在著創業率低、成功率低和技術含量低的“三低”現象。“造成‘三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生創業培訓教育缺失,也有整體經濟環境以及大學生自身能力欠缺等因素。”
“我發現中國創業家面臨斷層的危險,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應該還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那批企業家,大學生現在不敢創業,因為失敗率比較高,方方面面都有風險。”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説。
大連高新區創業工坊負責人戴敬濤對記者表達了他的無奈:“很多大學生找到我們尋求天使基金的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後,你就會發現,很多人只是有一個創業的想法,並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案、規劃。我們也對一些好的項目進行過初期的投資,但後來的實踐證明,很多人半途而廢了。”戴敬濤説,一些大學畢業生頭腦很靈活,很多想法也富有創新性,但由於不能吃苦,急於求成,導致一些項目最終“流産”。
“從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可以看出,國家希望大學生進行更高水準的創新和創業。開網店、搞餐飲,這些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創業充其量只能説是維持生計,體現不出大學生自身的價值。”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丹東市副主委陳德説。
代表委員“現身説法”為大學生創業支招
究竟怎樣創業才能增加成功率、提高含金量?兩會上,不少來自高校、商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代表委員紛紛“現身説法”,給大學生創業支招。
——明確創業目的,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常委潘慶林建議,大學生創業首先要明確創業目的,摒棄“一夜暴富”、“腰纏萬貫”等過分追求財富名利的想法。“雖然創業肯定是為了賺錢,但賺錢並不是大學生創業最重要目的。應通過創業,積累相關行業的從業經驗,磨練心性,為將來的事業發展打下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説,“有人會以比爾·蓋茨來舉例,但是他在創業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徵求了家長、朋友的意見。”
——具有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説,不必太在意大學生創業的人數,而應更加注重開拓學生的思維,養成他們勇於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國政協委員何偉則通過提案建議,通過優化高校創新平臺,推進高層次創意、創新、創業的融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
——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達觀的人生態度。“創業者心理素質要好,要經得起磨難,要有堅持精神,這比所謂商業智慧、商業模式要強得多,很多人創業不成功,因為稍有一點困難就退回去了。”全國政協委員陳德説。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則認為,大學生剛出校門,創業經驗不足,社會應營造寬容的發展空間,允許大學生“試錯”,“即便創業失敗,也是一種人生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