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設25項具體指標量化工作 創新驅動亮相

2016-03-18 09:16:10|來源:央廣網|編輯:谷士欣

  原標題:“十三五”規劃設25項具體指標量化工作 創新驅動亮相

  新華社受權于17日全文播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根據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設置了“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等四大主要指標,又在此基礎上分為25個具體指標。例如,到2020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6%;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居民人均收入要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九成;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地表水品質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超過70%。

  規劃綱要所設置的這些指標和此前“十二五”規劃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創新驅動”作為一個指標大項,更是首次被寫入規劃綱要之中。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表示,我國已向世界宣佈,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這意味著傳統增長模式將得以改變,強調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他認為,我國現在科技創新還是“後發優勢”居多,而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先發優勢”,因此不能過分強調下游而不注意源頭,這是國家開始重視創新源頭的體現。

  天津市政府參事包景嶺認為,規劃提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5年的6.3件提升至2020年的12件,萬人專利數量預期翻倍意義重大。這個指標設定符合我國發展國情,過去不夠重視自主知識産權,導致很多人不願投入研發。國家鼓勵創新,將賦予企業新動力,有利於延長各個産業鏈,激發經濟增長活力。

  此外,資源環境指標從此前的8項升級為10項,在四個指標大類中數量最多,且要求最為具體。由於這些指標全部為約束性指標,因此也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指標考核。值得一提的是,備受關注的空氣品質PM2.5指標和地表水品質指標首次被寫入規劃。

  對此,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規劃綱要的環境指標有兩大領域,一是對水和大氣提出了明確的環境品質要求,與老百姓的感覺直接相關;二是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都有總量要求,它不是和環境品質直接掛鉤的,但是它對改善環境品質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規劃綱要還提出,“十三五”期間的經濟年均增速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均要大於6.5%,解決5000萬人就業,全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等,這些指標格外引人關注。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岳修虎稱,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定的發展速度。考慮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為7.8%,未來五年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需達到6.54%,因此6.5%以上的增速目標滿足了這種需要。

  據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介紹,發展新理念和經濟新常態貫穿于整個規劃綱要的各個領域全部過程,同時發展新理念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又落實在各項重大政策舉措上。規劃綱要從我國經濟的實際出發,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的主線來處理。充分落實五大政策支柱,還特別強調了要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加強風險防控,加快轉型升級和經濟的提質增效。

  徐紹史表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正在部署推進,去産能方面將從鋼鐵和煤炭入手,正在制定具體的方案,鋼鐵五年之內要去産能1到1.5億噸,煤炭去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的也是5億噸左右;去庫存主要是房地産庫存,也包括一些其他庫存;去杠桿就是去企業債務的一些杠桿;降成本也正在制定具體的方案,比如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補短板要通過適度擴大投資來補,除了一些基礎設施之外,還有一些基本公共服務。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