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八個部委負責人兩會前回應了哪些社會關切

2016-03-02 14:44:38|來源:人民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八個部委負責人回應了哪些社會關切?

  兩會前夕,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國家食藥監局等八部委的部長(局長)相繼出現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回應相關領域的熱點話題和社會關切。

  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拖累全球,這種説法不符合實際

  2月3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介紹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要從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角度來看待。

  “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能夠平穩,我們並不追求高速度。6.9%也是個不俗的表現。”徐紹史強調,要全面地看待2015年的GDP增速, 6.9%符合增長預期也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且這一速度是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經濟貿易低速增長的背景下、在我國轉型升級加快的背景下取得的,來之不易。

  6.9%的速度背後還應當看到,中國經濟品質的提升,比如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需求結構、産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這“四大結構”都進一步優化。同時,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加快,新的增長動能正在積聚。

  有人認為中國經濟拖累了全球經濟和全球市場,徐紹史認為這種説法也是不符合實際的。“首先我們有6.9%的增長,在全球經濟體裏是名列前茅的。我們到現在為止進口仍然佔了世界的第二位。”中國經濟不僅沒有拖累世界經濟還支持了世界經濟。去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是1276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了10%,也是對世界經濟的一大貢獻。

  環保部:環保不守法確實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

  “很少有哪個國家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實施這麼多大的工程來解決污染問題。”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2月18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最突出的變化就是酸雨污染狀況明顯減輕。 他認為,整個“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環境品質與老百姓的要求和期盼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陳吉寧説。

  “環保不守法確實在中國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陳吉寧表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過去的環保法太軟,沒有什麼硬的措施,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二是存在地方干預。

  如何應對地方干預?陳吉寧認為,我國在制度設計上存在著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境監測、監察和執法,環保責任難以落實等現象。“十三五”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環境制度改革——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建立環境監測監管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解決現在分塊式管理的問題。

  “通過一系列具體工作的落實和制度上的改革,現在環境執法中一系列不守法問題會逐步解決。” 陳吉寧説。

  工商總局:每一次創業創新浪潮,都是經濟繁榮的開端

  “我國30多年改革發展歷程表明,每一次創業創新浪潮,都是經濟繁榮的開端,都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張茅説。2月22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在新聞發佈會上説,商事制度改革激發了市場活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張茅認為,現在我國已進入創業創新繁榮時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新活力。

  張茅表示,新企業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百姓收入至關重要。這兩年,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不減反增,商事制度改革激發的創業就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據調查,每個企業平均吸納就業7.4人,每個個體工商戶為2.9人。按此匡算,2014年新設企業創造就業超過1200萬,2015年新設企業創造就業超過1400多萬。

  新企業、新産業、新經濟的大量涌現,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2015年,在新設立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大增,特別是信息、文化、教育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互聯網+”為結構優化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商務部:中低端産品難以滿足中高收入群體消費需求

  “2015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2月23日,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國內消費旺盛的同時,國內消費者到國外搶購商品也逐漸增多。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高虎城分析認為,中國目前中高收入群體正在形成,中低端的商品和服務難以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2015年出境人數1.2億,境外消費1.5萬億元人民幣,至少有7000億—8000億元用於購物,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中高收入群體,並且從過去主要購買一些奢侈品牌、高檔品牌轉向高品質的、性價比合適的日用消費品。高虎城表示,商務工作從供給側發力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

  科技部:科技創新加速突破,基礎研究仍是“弱項”

  “經過五年積累,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突破,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增加到55.1%。” 科技部部長萬鋼2月24日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説,經過近5年的努力,重大成果和頂尖人才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強大支撐。

  從發展方面看,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應用,正在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化蛹成蝶,促進傳統動能改造提升、鳳凰涅槃。從改革方面看,“十二五”以來,圍繞資源配置、計劃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評價等方面,中央系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重大舉措取得突破性進展。

  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基礎研究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的“弱項”。 今後如何支持基礎研究?萬鋼介紹説,近些年來,科技部一直在盡可能地提高基礎研究的投入。按照2015年中央對科學技術的支出預算,用於基礎研究的大概在480億左右,比例佔18.5%。接下來,科技部要完善支持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

  “跟美國、歐洲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特別是企業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還比較少。”萬鋼説,中國企業逐漸感受到基礎研究的投入對提升創新能力的作用,未來將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投入。

  工信部:要停止對“僵屍企業”授信,1000億元專項基金安置職工

  “2015年以來,雖工業下行壓力明顯增大,但工業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産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新興産業也蓬勃興起。”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2月25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苗圩強調,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工業發展還有不少困難問題亟待解決:比如,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設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産品還有待突破;再比如,我國一些有大量購買力的消費需求在國內還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不得不去出境購物、“海淘”購物。

  “中央政府已經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用於解決職工安置問題,包括轉崗、技能培訓等。”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示,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産清算,盡可能多的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積極穩妥推動“僵屍企業”退出。

  馮飛指出,總的來看還是要“標本兼治、長短結合”,就是要著眼于完善企業市場化的退出長效機制:一是地方要停止對“僵屍企業”的授信,銀行也要區別情況,停止續貸;二是要加強環保、能效、品質、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執法,依法依規來倒逼“僵屍企業”加快退出;三是基於市場的激勵機制,通過經濟激勵來推動企業有更強烈的兼併重組的意願,把一些阻礙重組的因素去掉,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人社部:延遲退休方案年內將公佈 七個方面推進養老保險改革

  “人社部已經形成了漸進式延退方案,將按照相關程式,報經批准後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這一方案將在年內公佈。”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2月29日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

  “制定漸進式延退政策,我們有三個基本考慮。”尹蔚民説。第一,小步慢走,漸進到位。每年推遲幾個月時間,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再達到法定退休的目標年齡。第二,區別對待,分步實施。根據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從實際出發分步實施。第三,提前公示,做好預告。方案一旦出臺,將廣泛徵求社會意見,凝聚社會共識。

  為什麼要延遲退休年齡?尹蔚民解釋説,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已不適應發展需要。2015年我國超過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2億,佔比超過16%。無論是從開發人力資源,還是保持養老、醫療基金的持續健康運行,都需要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這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發達國家基本上退休的年齡都在60—65歲之間,甚至更高。

  關於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尹蔚民表示,這主要包括7個方面。第一,推行全民參保計劃;第二,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現在是省級統籌,實行全國統籌後,可在更大範圍內調劑餘缺、抵禦風險;第三,進一步完善個人賬戶制度,更好地體現激勵和約束機制;第四,推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第五,推進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第六,多方面籌措養老保險基金,特別是要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第七,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國家食藥監局: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還不足以形成震懾

  “2015年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共抽檢食品17萬批次,比2014年增加21%,比2013年增加2倍多。2015年抽檢食品合格率是96.8%,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29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説,食品藥品是民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我國食品安全的形勢依然嚴峻,食品安全仍處在問題多發期。畢井泉説:“抽檢中還有約3個百分點的不合格食品,落在哪一個消費者頭上都是百分之百的傷害。” 同時,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還有一些缺失,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還不足以對違法者形成震懾。

  對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如嬰幼兒配方乳品品質、過期食品再加工等,畢井泉在發佈會上也作出了回應。

  “嬰幼兒配方乳品是監管最嚴格的産品。總體上看,其品質是可靠的,使用也是安全的。”畢井泉説。2015年,監管部門對全國所有生産企業的産品和部分進口産品進行監督抽檢近3400批次,其中有36批次樣品個別指標不符合標準,存在食品安全風險。今年將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品的監管、抽樣檢驗,從去年每個季度抽樣檢驗公佈一次改成“月月抽檢、月月公開”。

  “對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作為原材料再次加工銷售,或者是偷偷更換日期,重新上市銷售,這是屬於用不合格産品冒充合格産品的刑事犯罪,違法者要被追究刑事責任。同時,食品監管部門的檢查員也要加強對生産企業的全過程,對經營企業經銷全過程的日常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立案調查,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我們也鼓勵社會各界發現這類違法犯罪的行為,及時向監管部門舉報。” 畢井泉表示。 (記者喬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