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以轉型升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6-03-04 14:02:11|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新華網評:以轉型升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楊志勇

  全國兩會期間,轉型升級仍將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轉型升級意味著經濟結構轉型,意味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更加有效的實施。

  經濟增長的過程必然是經濟結構優化的過程,所謂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經濟增長的初期,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工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那個階段,沒有工業就不會有真正的經濟增長,就連地方政府的收入也主要靠的是工業。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也是這麼過來的。

  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服務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一些傳統工業的優勢正在喪失,一些本來適宜在中國發展的行業轉移到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行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順利地實現地區間的轉移,在發展中遇到了困難。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這些行業的未來多數應該由市場來決定。

  為了讓市場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中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良機,僵屍企業將得到更加有效的清理,不再吞噬社會資源,更多的市場活力將因此釋放出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正當其時,而這些舉措的推進也需要相關改革的跟進,需要相關公共政策的支持。去産能意味著部分勞動力需要再就業;去庫存意味著社會必須有對應的需求;去杠桿要求降低債務率,或債務清償,或債轉股,繁榮的資本市場可以為此提供方便;降成本從根本上説需要靠企業自身,但適當的減稅減費減基金也可以降低企業負擔,為成本的下降助力;補短板本身就是讓經濟結構合理化的一部分,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改善,可以更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

  技術模倣只能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發揮作用,一旦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模倣就無法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無論是技術進步,還是商業模式的變換,都可謂日新月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的發展,更是讓模倣無處可倣。實踐表明,注意創新的企業贏得了更多的競爭優勢,而安於現狀的企業就可能被遠遠地拋在時代後面。中國高鐵的發展,是創新的結果,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種新興産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科研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科研績效,將有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複雜,中國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但應該注意到,這樣的經濟增速是在轉型升級背景中實現的,而且2015年6.9%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全面深化改革將按照時間表的要求推進,全國上下各方的積極性正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中國經濟前景一片光明。轉型升級的順利實施,將極大地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