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中國製造”和“印度製造”可合作共贏

2016-03-05 15:46:3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雪瑩

  原標題:政協委員眼中的“中國製造”和“印度製造”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廖亮):2015年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宏大計劃。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的頭年。作為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也成為了今年兩會中的熱點話題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現代服務科技研究院院長孫林夫今年的提案就與“中國製造”有關。他向記者介紹説:“新一次的工業革命,比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等,都在推進企業之間的協同,以及智慧製造。我們國家有很好的基礎,新一階段如何應對工業革命的挑戰,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  在孫林夫看來,“中國製造2025”正是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局面,全面提升中國製造業發展品質和水準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很好的計劃。它對於提升我國整個製造業的數字化以及智慧化水準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是國家在新時期應對工業革命挑戰中基於世界的發展趨勢而高瞻遠矚制定的計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也在她今年的提案中深入探討了“智慧製造”。她認為,“中國製造2025”並不僅僅是製造業的革命,而是一場更加深刻的變革,産業鏈和價值鏈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大家對‘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認識還有待加深。這個計劃的核心目的就是讓我們從産業鏈的中低端向産業鏈的中高端邁進,要讓我們産業的價值鏈得到提升。我們不能總是以消耗能源資源為代價來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如何來支撐?這既有技術的支撐,也有産業生態本身的支撐。”

  面對新一輪的全球競爭,以及新型工業革命,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落地實施。而作為最大的鄰國,印度的“製造進行時”也正高調展開。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方面的重大舉措,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對此,徐曉蘭委員有著自己的解讀:“印度和其他相關國家都在制定製造業的戰略。我們看到20年以前或者改革初期,很多國家的製造業向中國轉移,原因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讓成本非常低。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要向産業的中高端調整。在這樣的情況下,産業的中低端就要有承接的國家。因此,印度、非洲等一些國家正在重復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階段,承接整個産業鏈的中低端,而我國則努力地向中高端發展。”

  “中國製造”和“印度製造”,如此相似的兩個國家戰略似乎存在著競爭關係,但孫林夫認為,兩者合作共贏的空間也很大。“製造業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有成本問題,也有需求問題。製造業中為了降低成本,經常將當急的需求進行開發,以便於製造業發展。這也是全球化下世界的趨勢。印度製造也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我國是製造業大國,相對於印度基礎更好一些。因此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可以針對印度的需要走出國門,進行協作,(合作)空間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