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層首次就十三五規劃 邀請諾獎獲得者提建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去年12月7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將自己的著作贈送給李克強
原標題:“十三五”規劃如何吸收“外腦”?
前期調研、專家委員會討論、外國專家建言……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接受全國人大代表審查之前,有諸多“外腦”為其最終形成貢獻了力量。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十三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第一次有民營企業進行前期調研,第一次使用微信平臺收集公眾建議,第一次邀請外國專家與國務院總理談五年規劃,第一次請專家委員會成員在全部討論結束後簽下自己的論證意見。
親歷座談
首次要求專家討論草案後簽字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佈了55人陣容的“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名單。根據2005年國務院出臺的規定,為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和地方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要組建由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專家委員會,並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認真聽取專家委員會的意見。規劃草案形成後,要組織專家進行深入論證。規劃經專家論證後,應當有專家出具論證報告。
一位首次參與五年規劃專家委員會工作的專家告訴北青報記者,專家委員會成員主要是諮詢作用,發改委就一些問題和表述向專家徵求意見。2014年年底,專家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規劃思路。在規劃綱要草案初稿出來以後、草案送人大審議之前,都要召開專家委員會會議。據了解,除了參與討論外,每一個與會專家會有一個本子,在上面寫上自己的意見建議,會後再把本子交上去。今年1月25日,專家委員會對綱要草案進行了論證,形成了論證報告,“專家們需要寫下自己的審定意見,類似于在項目鑒定書上寫評價意見。”接受採訪的專家説。
“從來沒有過,這是第一次。”專家委員會的“老成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改院)院長遲福林告訴北青報記者,他認為,簽字增加了專家的責任,雖然專家的一些建議可能沒有被最終接受,但專家們的的確確是經過了認真討論。遲福林感覺,此次專家討論的比以前多,“大家看文件,開大會、小會。大綱形成初期的那次討論對中央形成規劃建議起了一些作用,初稿一齣來討論、中間修改討論,還有一些小型的座談會,中央討論完了以後廣泛徵求意見、給各省徵求意見我們又討論。”他本人除了參加過四次全體討論外,還參加過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指標的專題座談會。據發改委官方消息,參會專家有9位,圍繞著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提質增效、對外開放、創新驅動、民生改善、生態文明等領域深入討論了“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指標設置問題。
遲福林透露,他曾就服務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一些指標提出過建議,但尚不知是否自己的建議會體現在最終的規劃中。“服務業定的55%,我説太低了,現在已經50.5%了,達到58%沒問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他們説向中央彙報,我説如果全面小康我們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才45%,定得實在低。”遲福林説。
除了參與討論當中,遲福林帶領中改院在去年出版的“中國改革研究報告2015”——《轉型抉擇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與挑戰》的總論成為中共中央起草《建議》的參閱件之一。今年的研究報告內容他也在多次討論中使用,“具體的規劃估計會採納多方面的意見”。
競爭課題
27家單位4個月內完成所有課題
遲福林與林毅夫、蔡昉、劉士林等專家委員會成員則在進入委員會之前就參與到了“十三五”規劃的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當中。2014年4月23日,國家發改委宣佈“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並啟動了25個“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包括宏觀經濟、教育、農業、房地産、國企改革等領域。
課題進行的節奏十分緊張。4月23日課題發佈,5月5日申請截止,5月中旬公佈承擔單位,8月底結題。國家發改委共收到了265份課題申請書,最終僅有27家單位被選中承擔課題。“這樣的課題含金量很高,估計競爭會比較激烈。”負責《“十三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研究》課題的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對能否申請成功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自己的團隊確實是在這個問題上有多年的積累,能夠申請並承擔課題的單位一定都是對某個課題有長期深入的研究,否則不可能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全部工作。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資料,《“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動力機制和制度環境研究》課題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負責,遲福林帶領的中改院則承擔了《“十三五”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與任務》這一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負責承擔《“十三五”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課題。他們本人及其所在機構均被視為國務院和中央的重要“智囊”。
比起“十二五”規劃,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研究、信息經濟發展研究、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等是出現在“十三五”規劃中的新課題。
北青報記者發現,比起“十二五”規劃五十余個前期研究課題,“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的課題數量幾乎減少了一半,沒有了諸如“我國災害應急體系建設研究”、“國家藥品應急體系建設研究”這樣的課題,減少了許多同一個大主題下的具體性的課題,如“礦産開發中的資源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研究”、“我國低碳能源發展戰略研究”,此次生態環保相關的課題為《生態文明建設及制度研究》。
外國專家
最高層首邀諾貝爾獎獲得者提建議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國內的專家為“十三五”規劃出謀劃策,國家發改委、國務院也邀請了一些外籍專家為“十三五”規劃提建議、作調研。
“這次國務院首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一起對五年規劃編制出謀劃策,就是要使規劃既立足國情、符合實際,又借鑒國際經驗,經過努力實現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12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座談會,參加那次座談會的外國專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和麥肯錫諮詢公司資深董事華強森。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最高層級邀請外國專家參與五年規劃編制建議。
座談會的焦點是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華強森從城市管理改革、教育和勞動力市場改革、金融改革、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改革、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府效率改革等六大方面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國全要素生産率的方法。“我認為與李克強總理的那次座談是中外專家如何為政策(‘十三五’規劃)制定建言獻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華強森告訴北青報記者。
座談會召開時《建議》已經發佈,華強森認為:“已經發佈的規劃(建議)是實施改革的很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國際形勢變得更加不確定的情況下,有效實施這一規劃將會是挑戰。”
華強森在會上表示,中國的經濟擴張舉世矚目,然而外部環境不斷給中國帶來新的挑戰,中國自身的發展模式也面臨壓力,如中國對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的需求在增加,由創新的吸收者轉變成創新領導者的需求也在增強,城市不平等現象日趨嚴重,環境惡化和污染問題嚴峻,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放緩等等。“第13個五年計劃應鼓勵將發展重點放在增長的品質而不是數量上,從而提高生産率。”華強森説。
華強森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本人只是在那次座談會上建言“十三五”規劃,但是由麥肯錫諮詢公司、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東亞)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同發起的“城市中國計劃”應國家發改委的委託做了一些研究,“我想我們的城市化報告將會對中國的政策産生重要影響”。座談會後,華強森將研究成果送給了李克強——《“十三五”世界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趨勢及其影響》和《國家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及若干問題研究》兩本書。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前者是國家發改委“十三五”規劃前期重大課題之一。
國際組織
知名高校學者參與撰寫研究報告
除了華強森等發起的城市中國計劃,國家發改委還委託了國際組織——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行”)對“十三五”規劃進行了前期研究。其中,OECD為“十三五”完成了三份研究報告——《一個都不能少:推動中國實現包容性增長》、《新時代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和《中國國家城鎮政策評估》。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OECD參與前兩份報告的撰寫和協調人員都有40人左右。第三份報告則是由中方和OECD共同完成。另外,荷蘭代爾夫特大學、墨爾本大學、香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和機構的學者也參與到了這份報告當中。
去年3月,OECD秘書長Angel Gurría訪問北京,在一次活動中簡要介紹了這些OECD對中國“十三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的成果,“我們對於中國領導人的第一個建議是,他們應當把提高生産力和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擺在優先位置。”Angel Gurría還表示,OECD建議中國領導人將民眾的幸福和包容性發展放在政策制定的中心。他同時指出,如何應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對經濟增長越來越重要,打破戶口和公共服務之間的關聯是十分基礎的,讓人們獲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亞行則在2014年4月通過了一個名為“為‘十三五’規劃提供支持”的項目,旨在幫助中國準備“十三五”規劃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實現更加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發展。當年1月,亞行行長中尾武彥曾拜訪國家發改委,受到時任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的會見,雙方交流的話題就包括“十三五”規劃。亞行的項目集中分析了中國面臨的三方面挑戰——工業轉型、農村向城市轉型以及人力資源轉型,最終形成了一份總報告和三個分報告。
記憶體
專家委員會成員都有誰?
專家委員會主席由中央財辦原主任、發改委原副主任王春正擔任,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為副主席,由國家信息中心黨委書記、常務副主任杜平擔任委員會秘書長。《財經國家週刊》此前報道,據發改委發展規劃司人士透露,為了保持政策的延續性,超過半數的專家都是“十二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根據“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形勢和重點任務,發改委也對專家的規模和結構進行了調整。
據統計,55位專家中從事經濟研究的專家最多,有18位。其中包括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等。其次是工程科技研究方面的專家,有10位,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等。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是唯一的法學專家,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部長張世平少將是唯一的軍事領域專家。
還有4位專家來自企業,分別是時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現中化集團董事長)、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比亞迪 公司董事長王傳福。王傳福也是唯一一位來自民營企業的專家。
發改委人士對《財經國家週刊》表示,“十三五”規劃中會特別重視更好地發揮企業的作用,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就是要更好地讓企業作為微觀主體,在決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
本版文/本報記者 趙婧姝
“十三五”規劃編制吸收“外腦”建議過程
2014年4月
“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
●25個“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啟動。
●首邀民企進行前期研究。復星集團參與大健康産業課題的研究,阿裡巴巴承擔課題《中國信息經濟發展趨勢與策略選擇》。
●國家發改委開通“建言’十三五’”微信公眾平臺。
●專家委員會組成,年底進行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規劃的基本思路。
2015年3月
“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初步形成
●3月,專家委員會名單正式公佈。
●6月,中央統戰部召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建言“十三五”規劃專題座談會。俞正聲、孫春蘭出席。
●8月,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習近平主持,李克強、俞正聲、張高麗出席。
●9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帶隊集中走訪調研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並主持召開“十三五”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專家座談會,歐陽自遠等10位專家出席。
2015年10月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佈
●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
●11月,國家發改委啟動問計求策活動。該活動截至2016年2月中旬收到1.3萬人次、2.9萬條意見建議,很多建議體現在綱要草案中。
●12月,李克強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國內外專家座談會。
2016年1月
國務院出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徵求意見稿)》
●李克強召開座談會,請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就《“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建議。
●專家委員會對綱要草案進行了論證,形成了論證報告。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走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北京市青聯聽取建議。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