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胡佔凡: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要靠實踐

2016-03-07 14:03:4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圖片默認標題

政協委員胡佔凡接受記者採訪 趙春曉攝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趙春曉):身型消瘦,語氣平和而專注,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央電視臺臺長胡佔凡給人的第一印象,在3月6日舉行的政協小組會議討論結束後,他接受了國際在線記者的專訪。胡佔凡委員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新媒體的內容創新等問題,耐心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由於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融合方面面對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成為每個媒體從業者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面對記者的提問,胡佔凡回應“我覺得這個問題要靠實踐。因為現在中央的要求很明確,就是要同一個‘底色’,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新聞的政治要求、宣傳導向、底線要求是一樣的,但是新聞又訴諸於不同的終端,不同的接收設備,同時不同人群的收聽、收看習慣不一樣的,欣賞、閱讀習慣也不一樣的,這個只能靠實踐摸索,既要在政治導向上和黨中央一致,又要符合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這個需要實踐。如果要一刀切,既沒有理論,也沒有實踐,也是不符合實際。”

  “廣播、電視、報紙的傳播媒介不一樣,要求也是不同的,我覺得需要實踐和摸索。”他補充説到,“現在傳統媒體、新媒體都在探索,也找到了很多有效的辦法,比如碎片化傳播、個性化傳播,根據不同的受眾設置不同的傳播方式。對於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的手段,比如説,春晚裏面的搶紅包,用戶互動,這些都是創新的手段。”

  隨著網媒和新興媒體的崛起,近幾年“紙媒衰落”愈演愈烈,一些“休刊”事件時屢屢發生,而電視臺收視率也在一直下滑。對於傳統媒體的前景問題,胡佔凡委員自信的回答“傳統媒體的前景不用質疑,包括電視臺、電臺、雜誌社,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這個是要意識到的。”他還介紹説“由於機制上障礙小,一些發達國家的媒體,包括一些老牌的媒體像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其實採取了很多行動。”

  對於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工作形式上的結合,胡佔凡委員提到了著名的“圓型辦公室效應”。“像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在辦公形式有著名的‘橢圓形’或者‘圓形辦公室效應’,新老媒體融合以後,就是一張大的圓形桌,它先從辦公形式上開始,辦公形式的變化其實是運行機制的變化,大家一起辦公、合作,同一條消息來了,突發事件來了,大家按照不同的載體分工去做,消息來源、統籌等都是一體化的,所以我覺得中國應在這方面先考慮,傳統媒體要先從形式上來做,在工作機制、運行機制上先要一體化,實際上有很多媒體已經開始這麼做了,但還有一些媒體存在‘兩張皮’問題,各幹各的。比如兩會報道,不見得所有媒體都是一體化運行。但央視就是一體化運行,有新媒體部,就設立在新聞中心,與新聞頻道一起工作,所以它就做到一體化運行了。”

  對於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問題,胡佔凡回答“那就靠傳統媒體的吸引力了,如果單純從薪酬水準來説,新媒體當然高於傳統媒體,你要做的更好,有更多的廣告收入,才能留住人才,這也很簡單”。

  去年央視知名主持人紛紛辭職,對於名人出走,包括人才的流失、流動,胡佔凡提到“首先最簡單的就是平常心,現在人員流動性這麼強,什麼時候都有走的,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一潭死水不見得好。第二,每個人的價值取向、發展空間會有一定差異,人們尋找自己更適合的發展空間這很正常,現在覺得好,過一段時間不一定覺得好,再走也很正常,尊重每一個人自己的選擇。”他還提出,“比如主持人現在有340多個,但是播出空間有限,老人走後可以給新人機會接受鍛鍊,對於辭職要客觀平靜看待。各單位都有辭職現象,而且比央視流動性更大,但是因為央視的放大效應,任何一件小事發生在央視的平臺,就比別的單位要放大很多倍,所以要冷靜看待這件事,更不要去譴責這些離職的人。”

  最後他説到,“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是否適合自己,對年輕人來説,展示自己的價值、風采和能力最重要。因為央視平臺大、影響大,年輕人更容易選擇央視,但是不見得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好的職業多的很,關鍵看是否適合自己,這是最重要的,只要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