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大代表為東北創新“正名”:東北可不是“傻大黑粗”

2016-03-07 09:29:04|來源:新華網|編輯:王雪瑩

  原標題:“東北可不是‘傻大黑粗’”——吉林人大代表為東北創新“正名”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提起東北,大家就覺得是‘傻大黑粗’,這樣想大錯特錯!”在3月6日吉林省代表團向媒體開放的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春光機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家騏特有的語調,引來了與會者和前來採訪的記者們陣陣笑聲。

  “我1958年到長春,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汽車城、電影城、光機城……長春的稱號讓我特別自豪。”王家騏説,“東北才不是‘傻大黑粗’,在創新領域説是‘高精尖’都不為過。”

  王家騏的話得到許多代表的認同。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吉林一號”、時速350公里的“中國標準”動車組、重組人胰島素及製劑……僅在這幾年的吉林,就涌現出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加上遼寧、黑龍江,更是不勝枚舉。”一位代表説。

  “説出了吉林人、東北人的心裏話”“我們創新優勢強、成果多,外人説我們創新落後,心裏特不舒服”“困難是暫時的,創新是持續的”……王家騏代表發言時,吉林團的許多代表在台下開始小聲交流,對東北“傻大黑粗”的固有印象有“一百個不服氣”。

  “在吉林,每一萬人中科學家、工程師、在校大學生佔比排在全國前列,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近60個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落戶在吉林省。”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巴音朝魯的一席話,讓許多前來採訪的外地記者露出了驚訝神情,他們或是將錄音筆更靠近揚聲器、或是飛速地敲擊著鍵盤,生怕遺漏。

  王家騏認為,吉林、東北的創新有著優良傳統,“在科研過程中,我們團隊十多年經常不休雙休日,沒有元旦、五一、十一等假期,到了除夕也僅僅休息下午半天時間。”王家騏説,“東北人、吉林人有著根植在骨子裏的創新基因。”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雖然有著較好的創新優勢和基礎,但體制機制不活、産業結構不優、內生動力不強,制約了東北經濟、吉林經濟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認為,讓科研成果優先在東北地區轉化,是優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柔性匯聚創新資源,發揮創新優勢,延伸光學遙感、生物製造、糧食深加工等産業鏈條,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老工業基地就能華麗轉身。

  “不持續創新就會‘死亡’。”巴音朝魯説,“我們自己造的高鐵開始在世界上許多城市跑,我們自己的衛星開始在地球上空照,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也在聯、在動,創新會給東北帶來無限的發展活力。”新華社記者 段續 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