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捩點”上,中國將攜手G20拉動全球經濟轉危為安

2016-03-08 13:58:4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雪

圖片默認標題

  今天,王毅外長在兩會記者會上針對中國主辦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提問時指出:“現在世界經濟又到了一個轉捩點,如何來擺脫長期的低迷不振,如何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如何來有效地協調各國的政策,國際社會正在把目光轉向中國。”這個“轉捩點”頗有深意,揭示出今年G20峰會所面對形勢的緊迫性。

  2015年12月,隨著美、歐股市的一輪暴跌,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了動蕩與恐慌之中,“大衰退”成為西方輿論熱炒的話題,新的金融危機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在此種形勢下,中國作為G20主席國的任期拉開序幕,擺在眼前的是嚴峻的挑戰。簡單回顧一下G20領導人峰會的歷程,就會發現,當前形勢與2009年經濟危機最困難之時十分相似。

  G20領導人峰會機制源於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當時,全球20個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齊聚華盛頓,對經濟危機發源地美國的經濟形勢進行“會診”。會後不久,美聯儲就開始了第一輪“量化寬鬆”;2009年4月,G20在倫敦舉行了第二次會議,以應對“金融海嘯”向全球蔓延,導致金融危機深層化發展;5個月後,G20第三次領導人峰會在美國匹茲堡舉行,這次會議上宣佈G20取代G8成為全球經濟協調的首要論壇。

  2009年,全球GDP下降1%,貿易量下降12%,投資流通下降36%,全球資産縮水50萬億美元,股市市值近乎“腰斬”50%——全球經濟危機處在深層化發展之中,各國不得不通過加強經濟政策協調來應對。因此,一年內兩次召開G20領導人峰會。

  2016年的形勢緊迫程度之甚,絲毫不遜於2009年。僅在1月,全球股市暴跌造成的損失就達8萬億美元,“速率”遠超過2009年。更加嚴峻的是,部分主要經濟體的政策新趨勢,若不加以協調,恐怕將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可逆的長遠傷害。這種新趨勢主要指“負利率”。

  1月28日,日本央行突然宣佈實施“負利率”,引起全球市場恐慌。早于日本實施該政策的歐洲央行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在將於3月9日至10日舉行的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會議,擴大“負利率”政策規模已成定局。而美聯儲也表示在對今年下半年實行“負利率”的可能性進行研究。

  筆者認為,“負利率”政策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長遠危害。簡單來説,它顛覆了數千年來形成的“利率不能為負”的金融基本規則,導致無法計算作為金融運行基礎的貼現率,因此,也無法計算“未來收入總和”。其造成的後果是,投資機構為了能“算賬”,不得不給資産假定一個高得不可能風險溢價。簡言之,資産價格無法計算,於是就只能投機,尤其是投向“零收益率資産”。近幾天出現的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暴漲即為明證——由於沒有實體經濟支撐,這種暴漲必將有暴跌伴隨。若任其發展下去,“負利率”將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利率、匯率將無法監管,貨幣將失去意義,極端通脹和極端通縮都可能發生。正如國際清算銀行(BIS)3月6日發佈的報告所指出:如果歐洲與日本央行進一步下調負利率或者長期維持負利率,那麼,個人以及金融機構的行為將難以捉摸,將帶來嚴重負面後果。

  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中國提出四個“I”,即“共同創建創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聯動(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經濟”,這是針對全球經濟增長新困境、保證各國承諾的執行力而提出的“中國方案”。這四個單詞是根據中國經驗,試圖抓住當前國際社會對於世界經濟治理的最關鍵問題,指明瞭實現全球經濟平衡、可持續增長的道路:“創新”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動力之源,靠創新來釋放體制活力和創造力,靠創新實現科技進步,這是實現全球經濟復蘇的根本出路;“活力”強調讓經濟發展的引擎高速發展,讓世界經濟氣通血暢,煥發新動力;“聯動”是實現全球整體、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各國合作聯動,才能減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和優勢互補;“包容”強調發展的價值要惠及所有國家,從而釋放巨大的市場需求。

  當前,中國已經從2009年時的全球經濟政策協調的受益者,變為全球公共産品的提供者。今年9月,將在杭州舉行的G20第11次領導人峰會將給世界前進的道路帶來新的可能性——中國作為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大國,必然能夠把通過實體經濟發展重振全球的G20價值觀推動下去。如果成功落實合力發展實體經濟的中長期政策框架,G20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長效治理機制,在“創新、活力、聯動、包容”方面為世界作出表率,勢必將提振信心、拉動經濟復蘇、釋放發展潛力,為世界經濟的新增長創造光明前景。(賈晉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