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體現習近平改革評價新標準

2016-03-10 02:53:21|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原標題:“十三五”規劃體現習近平改革評價新標準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張展鵬、許曉青、李琳海)“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4大類25個主要指標,有一大類被稱為“民生福祉”,而在上一個五年規劃時叫做“人民生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認為,草案行文的修辭變化,本身也是一個信號,顯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提出的改革評價新標準。

  兩會前夕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改革的評價新標準:“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兩個‘是否’,突出了評價標準更加‘接地氣’,沉浸到民眾日常工作生活當中,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標準。”中國幹部學習網常務副總編陳建才告訴記者。

  中國幹部學習網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其近日刊發的《習近平提出改革評價新標準》一文被中國各媒體廣泛轉載。

  陳建才説,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深度和難度加大,“兩個是否”的提出,是“十三五”的起步具有前導意義,隨著綱要草案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被審查通過,可以確保今後各項改革的正確方向。

  周漢民認為,“經濟社會發展”是從人類共同目標的角度提出“發展”的母題,而“獲得感”更側重國家治理過程中以人為本的物質豐沛和精神滿足。兩個維度交織在一起,體現于“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大於6.5%,解決5000萬人以上就業,全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等內容格外引人關注。“十三五”的指標體系中,有不少新提法關乎普通中國人的日常切身感受。

  “房價、股價、環保、養老……這些熱門議題,折射出人均GDP將要邁上新臺階過程中,不同人群面對的新困惑。”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如東縣委書記、縣長潘建華説,從中央到基層,更加注重評價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效益和品質,進而落實到百姓所説的“獲得感”上。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預測,“兩個是否”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向産生深遠影響。

  他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改革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時隔兩年多提出“兩個是否”,是對改革標準的再概括、再提煉。

  “十三五”規劃勾勒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現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藍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完善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也是指導“十三五”規劃編制和“十三五”發展的思想靈魂。

  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認為,“兩個是否”將“獲得感”和“經濟社會發展”提到並重的位置,包含了尊重每個個體的發展權,也包含了伸張社會公平正義,更包含永續發展和人民共享的理念,這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