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始終保持必勝信心,堅決推進“十三五”規劃

2016-03-08 19:41:21|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徐珂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研究員)

  李克強總理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內容豐富、論述深刻、全面系統。報告既總結成績、回顧工作,又分析困難、直面矛盾;既闡述工作思路、論述任務舉措,又弘揚必勝的信心信念、闡明力量的核心源泉。整部報告充分貫徹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針對性,對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做好2016年政府工作,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順利完成“十三五”時期目標任務,如期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2015年成果豐碩,要充滿信心

  2015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是不可分割、有機聯繫的,工作中有成績,成績中有工作,成績、工作各有側重,彼此凸顯,集中體現了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成果。

  (一)經濟增長速度合理

  實現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從總體上反映經濟發展程度的核心指標,實際上要求每年增長大約6.5%以上就可以了。2015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處於合理髮展區間,是適速的。這是經濟新常態戰略謀劃的數據,是經過測算、科學合理的,是宏觀調控的最大成果之一。當然,經濟運行合理還表現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經濟增長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人民群眾需要從發展中得到什麼實惠?主要有四條:能就業、收入高、有保障、環境好。報告中提到,我國的糧食産量增長,人民生活負擔增長較低,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於經濟增速;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社會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5.6%;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各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這些數據和信息,集中體現了我國經濟增長方面是良好的。

  (二)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經濟新常態的三個考量指標之一。結構合理就是內需和外需、投資和消費、一二三産業發展、城鄉、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平衡。報告指出,服務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佔據“半壁江山”;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快於一般工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考量經濟結構是不是合理,對於一二三産業結構來説,主要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是否超過一二産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第一二産業科技含量是否提升。考量投資和消費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否超過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兩項指標分別反映了一二三産業結構、投資和消費結構取得的可喜變化。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水準也得到了提升,出口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總體判斷,那就是我國的經濟結構更加趨於合理,發生了質的變化。

  (三)經濟發展品質顯著提升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三個考量指標之一,反映的是經濟發展品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興産業快速增長;科技領域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制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意見,出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提質增效,推動産業創新升級。這些指標,反映了我國經濟動力不單純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越來越來自創新活力,來自生産率的提高,也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品質顯著提升。衡量創新動力還有兩個指標:一是經濟制度環境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二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兩個方面,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有篇幅介紹。報告提出,為應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鍥而不捨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一批腐敗分子受到懲處;外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這些內容,既是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舉措,又是培育良好經濟制度環境的重大舉措,體現了我國創新動力更加強勁。

  綜合以上三點,我國正走在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經濟社會新常態,加快實現轉型升級發展之路上,在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當中奮勇前進。對此,我們要有正確認識,滿懷信心,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二、“十三五”謀略科學,要堅決推進

  政府工作是黨和國家重要組成部分。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論述了“十三五”時期政府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對於如期實現我國“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繼續堅持經濟增長新常態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克強總理這裡講的發展不是傳統意義的發展,而是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數字指標:“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適度增長趨勢。

  (二)優化産業結構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結構優化。主要數字指標有:到2020年,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比重大幅提升,全員勞動生産率從人均8.7萬元提高到12萬元以上;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城市群和增長極;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實現城鄉寬頻網絡全覆蓋。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整體趨勢。

  (三)增強創新動力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使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主要數字指標有: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趨勢。

  當然,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從打造經濟社會新常態出發,在增速、結構和動力三個方面,還提出了其他一系列新的目標任務要求。這些內容,是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伴隨著“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任務的如期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新常態一定能得到強力推進,中國經濟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來源:宣講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