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髮展大勢 凝聚奮進力量——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動力"

2016-03-09 08:39:18|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原標題:把握髮展大勢 凝聚奮進力量——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動力”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錚、李延霞、吳雨、高敬)決勝全面小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巨輪”需要強勁引擎。

  世界經濟復蘇疲弱,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支撐中國發展的動力何在?

  正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析大勢、辨方向、聚共識,一幅引領新常態、衝刺新目標的“中國動力圖”越來越清晰。

  “中國動力”之變:新常態催生新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把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7%。和上年7%左右的目標相比,不僅改為區間,而且總體看有所調低。

  中國速度預期目標之變,吸引了各界關注的目光。

  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別分組討論中,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委員用兩組數據,對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對比分析: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2015年增長6.1%,是1998年以來的新低,規模以上工業利潤下降2.3%。

  全國高技術産業2015年增長10.2%,比工業增速快4.1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4.2倍,但高技術産業只佔工業的11.8%。

  “現在舊力漸弱、新力正生,正處於交替期。新産業增長很快,但一時還補不上傳統産業産能過剩‘掉’下來的這塊,所以下行壓力較大。”李毅中委員説,這樣的動力轉換不是一兩年能完成的,整個“十三五”都將處在這個轉換期。

  中國經濟並沒有失去動力,中國經濟的動力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新常態為我們認識和把握中國經濟動力之變提供了新視角。

  ——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中國動力之變。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委員指出,縱觀世界經濟史,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經濟體,其發展動力多會從以重化工業和出口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服務業和消費為主,而服務業和消費一般比較穩定,動力轉換後增速下行符合經濟規律。

  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韓為例,日本“拐點”發生在1969年,韓國“拐點”在1988年。以這兩個年份為界,兩國前十年和後十年的經濟平均增速都從10%左右降到了6%-7%。

  ——這是此消彼長的中國動力之變。

  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會伴隨著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

  “我們原來銷量的七成是原料藥和仿製藥,市場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經過十年技改,創新藥佔了七成,終於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上了。”石家莊石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東晨代表説,採用技術改造的辦法,一步步用高水準的增量替換低水準的存量,動力之變在逐步實現。

  ——這是剛柔並濟的中國動力之變。

  落後産能的淘汰,離不開環保、能耗等技術標準“硬杠杠”;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沒有“剛”的約束,動力之變缺少壓力。

  但動力之變也有“柔”的一面。廣東省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代表説,哪些産能過剩、哪些産業前景廣闊,是由市場決定的,通過競爭優勝劣汰,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導和服務。在去産能過程中,職工會向新産業新崗位轉崗分流,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做好政策支持和“托底”保障。

  “中國動力”之源:新發展集聚巨大潛力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委員在不久前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問美國一位銀行家,國際投資者到底怎麼看中國經濟前景。

  這位美國銀行家的回答是:與中國長期打交道、在中國有投資的,了解中國的潛力和能力,並不很擔心;而那些非常悲觀的,多是不了解甚至沒有去過中國的。

  局內人看得更加清楚。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委員在討論時説:我們招工時,工資要是不漲10%都招不到人。如果經濟真的不行,怎麼還會漲工資?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裏裏外外、方方面面的情況都提醒我們,中國經濟仍然有著巨大潛力,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許多帶有趨勢性的積極變化,正在積蓄新的動力。

  ——新型城鎮化將會激活中國巨大內需。

  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2015年前往6個省份對農民工問題進行了調研。他算了一筆賬:全國農民工數量2.7億,但加上留守兒童、  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一共涉及約4億人。要逐步解決長期穩定在城裏打工的農民工戶口和住房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家庭團聚、社會安定,而這也將拉動更多的消費。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45%。

  安徽省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代表分析,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從需求端看,將加速消費升級,拉動有效投資;從供給端看,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培育現代産業工人隊伍至關重要。

  ——開放新格局將重塑和拓展巨大外需空間。

  “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未來發展要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的國際空間,特別是國際産能合作助力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與沿線國家在互利中實現共贏。”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賀同新委員説。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對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明確安排。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路線圖”,相關地方的積極性很高。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委書記張雨浦代表説,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黑龍江省中蒙俄經濟走廊、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合作項目加速推進,海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拉開序幕。

  ——億萬人民是中國動力的“第一資源”。

  人盡其才,百事俱舉。“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

  中國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資源寶庫,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最大動力。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代表説,創造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發現、培養、集聚科技領軍人才;要通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轉型升級培養大批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不竭力量充分調動出來。

  “中國動力”之要:銳意創新敢為人先

  在當前企業利潤下滑的背景下,江蘇亨通集團2015年利潤增長了60%,並牢牢佔領全球光纖市場的10%以上的份額。

  “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會有底氣有出路。”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代表説。經歷過出國考察時不允許近距離觀看生産現場的尷尬,遭遇過外國政府禁止本國企業向中國輸出核心技術而帶來的毀約打擊,崔根良和團隊認識到,只有自主創新一條路可走。

  光纜的關鍵是光纖,而製作光纖的核心原料是光棒。但光棒技術被幾個國際巨頭壟斷。經過數年攻關和不菲投入,亨通集團終於摘得這顆光通信産業“皇冠上的明珠”,奠定了自己在全球業內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集成,著力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開掘中國動力,要緊緊鎖住創新驅動這一關鍵點。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用了八頁篇幅對如何實施創新驅動作出安排部署,其中包括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等;明確提出到2020年研發經費佔GDP比重達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而目前分別是2.1%和55%。

  “科技進步能夠帶動與之相關整個産業鏈的擴展,增加新的就業,創造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宏觀經濟量質齊升。”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委員説。

  ——開掘中國動力,要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已全面打響。政府職能、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等重點改革領域正抓緊落實。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安排,今年將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三項減稅降費舉措將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産能;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

  “國企多數佈局在傳統産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大船掉頭不容易,要緊緊抓好搞活機制、轉型升級兩個‘牛鼻子’。”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黃淑和委員説。

  ——開掘中國動力,要為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激發幹勁。

  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是廣大幹部群眾幹出來的。在如此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下行壓力下,更要激發大家的幹勁,營造願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的氛圍。

  “大政方針已經確定,目標思路非常明確,怎樣掀起發展新高潮?要靠調動和保護好幹部的積極性,發揮企業家的能動作用。”審計署原總經濟師李勇庫委員説。(完)(參與記者:安蓓、王昆、葉前、岳德亮、段續、劉巍巍、侯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