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杭州校園欺淩研討會:一半被欺淩者不敢説

2017-01-11 13:13:34|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章文君

  伢兒在校園裏被欺負了,家長應該怎麼辦?反之,如果你家孩子成為了欺負別人的那一個,你又該怎麼辦?

  校園霸淩,一個持續了數月的全國性熱點話題,日曆翻篇到了2017年,依然有無數家長關注。

  1月10日,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家長學校總校開了一個研討會,講的就是我們杭州的校園霸淩現象。與會的,除了各學校家委會代表、老師,還請來了著名心理專家趙國秋、婦聯副主席丁立燕,以及處理過校園霸淩案的派出所民警。

  “我處理過一些案子,那些喜歡欺負同學的孩子,即便面對警察,也裝出一副盛氣淩人、滿不在乎的模樣。而且這些孩子,基本是單親家庭、家裏溺愛,或由祖輩帶大的。”來自濱江區的朱警官説。

  杭州也有校園霸淩現象

  50%被欺淩者不敢説出來

  10日的現場,家長代表發言最積極。有個小學生家長説,兒子班上有個女生,家裏條件不好,不太注意衛生,班裏學生大部分人都歧視她,不願跟她玩。

  另一個家長説,女兒在杭城某民辦學校讀初中,班上有個女孩子長得不好看,同學們老欺負她。那個女孩晚上睡覺會打呼,班上沒有一個女生願意跟她睡一個屋,弄得那個女生很自卑。

  朱警官所在派出所邊上就是一所中學,幾乎每年都會接到有關校園欺淩的報警。

  “主要發生在放學後,幾個學生會欺負一個學生。我曾接到過一個爸爸的電話,他發現孩子臉上有傷,就報了警。我調查後發現,原來他被8個同學拳打腳踢,雖然損傷不大,但性質很惡劣。”

  更讓朱警官感到驚訝的是,當他把那些欺負人的學生帶到派出所了解情況,這些孩子仍然裝出一副盛氣淩人、滿不在乎的姿態。“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些孩子大多是單親家庭、家裏溺愛,或者由祖輩帶大。”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原第七人民醫院院長趙國秋説,調查顯示,被欺淩者中50%是不願意告訴父母的,怕父母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告訴老師,怕被報復。

  三類人容易成為霸淩者

  有些行為是病,需藥物治療

  趙國秋梳理了一下正式發表的論文,以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5年的一份調查,得出中國的校園霸淩的發生率為6.1%。

  他説,霸淩者主要是三類人,行為兒童(也稱品行障礙)、學困生(個子高大、成績差的男生居多)和適應障礙者(對環境、人際關係的適應有障礙)。

  趙國秋説,有品行障礙的學生,好的時候很好,但發作時會失去控制,如果馬路上有小蟲子,會發泄似地碾得粉碎。“這類學生普遍念不好書,跟同學也無法融洽相處,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還有一類學生智商沒問題,理解能力也可以,就是不能集中聽老師講課。這是一種注意缺陷綜合徵,過去叫多動症。10年前,這類學生的佔比在3%以下,目前在中小學生中佔比超過5%。“他們可能只有20分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超過了就坐不住,喜歡影響別人。這也是一種病,單純靠心理輔導無法完全治愈。”

  還有一種邊緣性人格,孩子的很多不好行為來自於性格本身,有可能是遺傳性的。“比如有些父母是神經質的,總喜歡做一些投入産出不成比例的事情,遺傳給了孩子,就要儘早矯正,越小矯正越好,超過四年級了再去矯正,治療效果會成倍下降。”

  至於被欺淩者,性格特徵是:內向、膽怯,傾向於忍耐。對他們來説,如果超過半年時間被欺淩而沒有得到有效干預,其人格發展將遭到破壞性的影響。“他們突出表現為自卑、自我否定,即使博士畢業,還是沒自信。”

  糾正減少校園霸淩現象

  家庭教育很關鍵

  會場有位家長説,去年兒子參加一個走戈壁的活動,隊裏有個高個子男生,對走得慢的同學動不動就踢一腳。晚上睡覺,他也愛拿電筒去照同學的眼睛。“我兒子看不過去,就去制止,這個同學説,你能拿我怎麼樣?我兒子氣不過,就一拳打了過去。”這位家長問,兒子的這種行為有錯嗎?

  杭州家長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家庭教育專家韓似萍説,以暴制暴肯定是不對的,“有道理就可以隨意而為嗎?我們需要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即使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錯誤的行為就該不被允許。”

  韓似萍説,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什麼是好的行為,杜絕不好的。一旦孩子做錯了,一定要通過懲戒的方式讓他們不敢再做同樣的事。

  朱警官講了一個例子,再次證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到一所學校出警,看到很多家長在與一名家長交涉,原來他們的孩子都被同一個孩子欺負了。那個熊孩子來了後,這位家長當著所有人的面,打了孩子兩巴掌,緊接著又踹了一腳。”朱警官説,大家當時都傻了,也知道了這個熊孩子的暴力傾向是哪來的了。

  (原標題:校園遭欺淩 一半的伢兒不會説出來)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