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厚植國內經濟社會基礎 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有力支撐

2017-03-06 17:40:2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積極作為,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卓越成效。

  這些成效的取得,關鍵在於我們成功地統籌了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了國家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厚植了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國內經濟社會基礎。

  厚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國內經濟基礎,也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在過去的一年裏,中國人民創造的國內生産總值高達74.4萬億元,成功實現了6.7%的增長,不但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增速也重返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首。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55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稅收收入130354億元,同比增長4.3%;非稅收入29198億元,同比增長5%。2016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折合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33萬億元人民幣,雖然總體同比下降0.9%(主要受出口同比下降2%影響),但進口同比增長0.6%。正是基於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總量不斷增加、社會和市場貢獻國家賦稅能力不斷提升以及中國貢獻世界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奠定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強大經濟基礎。弱國無外交,窮國亦無外交,強大的經濟實力及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綜合國力,是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決定性力量,只有富強的中國才有條件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並取得卓著成效。

  厚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國內社會基礎,也就是要增進人民幸福。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國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免除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全年資助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8400多萬人次。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再創新高的壓力背景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超過240萬。棚戶區住房改造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380多萬戶。提高低保、優撫、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標準,為17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或護理補貼。教育平等、就業充分、收入增長、脫貧致富、住房改善、病老優養,這些具體的數據正是支撐著人民幸福的數據。所謂“知政失者在草野”、“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就是力量,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任何政黨、政府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於人心向背。民生問題,就是一個關係到人心向背的最大政治問題,只有不斷增進人民幸福,才能不斷增進人民對黨的擁護、對國家的認同,增進人民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從而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厚植國內社會基礎。

  總之,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才有那份從容大氣;有了強大的社會基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才有那份深厚底氣。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將始終站在和平穩定一邊、站在公道正義一邊,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而要做到這一切,必須首先不斷厚植國內經濟社會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因此,我們必須牢牢立足我國實際,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擴大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更加有為的精神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作者:沈夏珠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