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科技創新、經營體系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7-03-06 16:01:27|來源:中新網|編輯:趙妍

  全國政協于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召開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陳錫文、楊凱生、常振明、錢穎一就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回答記者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請問陳錫文委員,您長期關注農村領域,最近大家很關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您認為這與需求側改革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我們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應該有所突破,應該怎麼突破呢?農業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您認為體現在哪些地方?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2015年已經開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人都在問,和我們原來講的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區別?對農産品的需求變化有什麼聯繫?首先一條,是由需求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才迫使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需求水準提高了,對農産品的品質、品種、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給要適應這種新需求。

  陳錫文: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也帶有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所謂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就是農産品的生産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一些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比如説從目前的農産品供求來看,大的品種上,大都是供不應求的,因此,需要採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導大豆生産的增加。玉米現在是供過於求,因此也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適當調減玉米的産量,這和一般的結構性調整有聯繫或者説相似的。但更重要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國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兩點來看,我們很多農産品的生産多存在著綜合效益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去看,它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發展方式,著力提高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陳錫文:怎麼推進這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兩方面的創新。第一,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從良種的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一直到後續的加工儲運等等,都要採取一些新科技,讓它産生更高的效益。

  陳錫文:第二,要去推進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的創新。我們的農業規模由於人多地少的原因,整體農業規模是偏小的,特別是在土地密集型産品方面,比如糧棉油這些産品,和一些國家相比,中國農業顯得規模偏小、效益不太強,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是通過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實際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的。我們過去説家庭經營規模小,很多人懷疑它還有沒有潛力?從現在情況來看,第一,通過城鎮化的推進,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村土地的經營權正在流轉集中,實行土地規模經營。

  陳錫文:但是更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土地的經營權雖然沒有流轉,但是農民通過對土地進行託管、代耕以及購買服務等方式,也在它的小塊土地上能夠享受到現代農業裝備技術帶來的效益。從這個角度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跟以往一般講的結構調整不同的地方,目的是不同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提高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途徑也有很大的差別,就是要推進兩個創新:科技創新、經營體系創新。(根據網絡文字直播整理)

  (原標題:陳錫文:科技創新、經營體系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