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加強有效制度供給 推動結構性改革走向深入

2017-03-06 10:21:4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結構性改革是重要內容之一。2016年,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總態勢,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在這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經濟增長更多地建立在提質增效上,增長品質得到進一步改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2016年是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始之年。一年來,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2016年,作為去産能重點領域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産能分別超過6500萬噸、2.9億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通過支持農民工在城鎮購房,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房地産去庫存取得積極成效;採取推動企業兼併重組,發展直接融資,實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等措施,工業企業去杠桿有一定進展;實施減稅降費、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下調用電價格等舉措,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加大補短板力度,辦了一批當前急需又利長遠的大事。

  同時,著眼于提高供給品質、改善供給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也做“加法”,既重視存量調整,也重視增量改進,在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兩方面同時發力。一是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2016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6%,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上升到51.6%,繼續保持了上升的勢頭;高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較快增長。二是新動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明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不僅讓“雙創”活動方興未艾,也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製造業蓬勃發展,出現了一批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等為標誌的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重大成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有效制度供給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呈現增速換檔、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三大特點。增速換檔相當程度上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是為了給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騰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既有週期性的,也有總量性的,但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鋻於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中高端供給,解決無效供給、低端供給過多的問題,進而推動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如果説“三去一補一降”是近期的重點工程,化解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那麼,有效制度供給則是立足長遠的保障工程,其要義在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釋放制度紅利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加市場活力,挖掘市場潛力,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6年,在有效制度供給方面,政府辦了不少具體實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比如,在提前完成本屆政府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目標的基礎上,又取消165項國務院部門及其指定地方實施的審批事項,清理規範192項審批仲介服務事項、220項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事項;再如,“營改增”全面落地,深化資源稅改革等等。這些舉措,有助於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和優化市場環境,促進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相匹配,提高制度供給的有效性,成為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績單中的重要得分項。

  有效制度供給的實質是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簡政減稅、放寬準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歸根結底,就是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用好政府這支“看得見的手”,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有效制度供給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任務清單包括: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抓好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加強産權保護制度建設、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以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

  這些改革任務,當屬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內容,具體體現了有效制度供給。一方面,做好“減法”,如政府職能轉變、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國企國資改革、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重在減少行政干預,增強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做好“加法”,如産權保護制度建設、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在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實現經濟社會平衡發展。

  如果將“三去一補一降”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硬”的一面,那麼,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有效制度供給則屬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軟”的一面,兩者搭配,且更加重視“軟”的一面的建設,才能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向深入,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