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民法總則草案

2017-03-10 22:10:09|來源:人民日報|編輯:靳松

  見義勇為受傷可獲補償,個人信息、隱私權受保護,公序良俗、綠色發展成“硬法”……打開民法總則草案,處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身影”。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民法總則草案時表示,民法總則草案通篇貫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特色。

  促進誠信社會建設

  老人摔倒敢不敢扶?曾經,這個簡單的問題竟難倒不少人。由於法律的缺失,見義勇為受傷後無人問津甚至反遭索賠的事件時有發生。

  “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是良法善治的基本要求。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應該回應這類突出的社會問題,為人們的行為提供規範和指引。”湖南省委副秘書長魏旋君代表説。

  為此,民法總則草案對如何保護見義勇為者作出規定。草案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實施救助的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借錢給朋友,但礙于情面,沒有催收欠款,一不小心,過了訴訟時效,再打官司時,很難勝訴。”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吳青代表介紹,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但這一規定對誠信體系尚不完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的社會來説,明顯過短。權利人稍不留神就錯失主張權利的機會,無形中給不講誠信的行為留下了空間。

  對此,民法總則草案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延長訴訟時效有利於保護權利人合法權利,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吳青代表説。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

  即將誕生的民法總則與現行的民法通則僅一字之差,但其中的理念和制度設計卻有很大不同。“通過制度創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委員説。

  一段時間以來,盜取、洩露公民個人信息的事件頻發,由此引發的“人肉搜索”、電信網絡詐騙不斷。去年,山東一考生因詐騙電話被騙走9900元學費,在憤恨中不幸離世。後來查明,騙子之所以對她的情況瞭如指掌,正是因為她的個人信息遭到洩露。

  “公民的個人信息不被盜取、洩露,隱私得到尊重,不僅是道德層面的要求,而且應該成為法律的規定。”魏旋君代表説。

  為了應對越來越突出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草案專門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

  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草案規定,涉及遺産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同時,草案規定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撫養、贍養關係,強調家庭的監護責任,創設了“遺囑指定監護”制度。“有關一老一小的規定,在法律上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落到了實處。”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曹義孫委員説。

  制定民法總則,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制定民法總則,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傳承包括中華法律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我們的民法總則體現鮮明的民族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作民法總則草案的説明時表示。

  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代表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著整個民法總則草案,把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規範,對全社會崇德向善都是很好的引導。

  “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道德底線。民法總則草案把‘不違背公序良俗’作為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之一。在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周國輝這樣評價。

  平等、公正、誠信、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民法總則草案開宗明義: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作為統領全部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周國輝説。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參加審議的代表委員表示,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民法總則的制定將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