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談到中國製造時表示,針對現在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國貨當自強。《中國製造2025》發佈實施以來,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在國家製造強國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之下,我們加強頂層設計,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聯動,特別是在發揮各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作用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高端邁進”。自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以來,“中國製造”便迅速成為熱詞,各部門在具體執行上各顯神通,如今初現成效,值得欣喜。
眾所週知,中國歷史上曾長期是製造業世界第一大國,但在十九世紀中葉喪失該地位,直到2010年才重回製造業世界第一大國。但是,毋庸諱言,中國是製造大國,但遠遠不是製造強國。全球製造業目前已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中國目前處於第三梯隊,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力爭到2025年進入第二梯隊。苗圩也曾説過,中國製造追趕世界頂級還差30年。這足以説明,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尚有一段距離;從製造大國到到製造業世界第一強國,更是路阻且長。但是,壯志在胸,路在腳下,我們已制定了時間表,更規劃了路線圖,正在有條不紊地逐步實現既定目標。
中央一再強調,要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實現“三轉變”,我們有優勢,這體現在科學的制度設計、充足的人才優勢和厚實的傳統底蘊等方面。
實現“三轉變”,當務之急應該在“三品”上下功夫,即增品種、強品質、創品牌。以增品種為例,應該引導和激勵企業研發新産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以強品質為例,當在品質上花心思,國人出境遊熱衷購買馬桶蓋、電飯煲,儘管不排除這些産品是出口轉內銷,但整體看國貨的品質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苗圩也坦言“國貨當自強”。最後以創品牌為例,中國産品名聞遐邇,但是真正叫得響的品牌並不多,與我們的製造業大國不相匹配,更與當前的國家地位不匹配。創新是建設製造強國的核心,也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植工匠精神,激發創新潛能,我們的製造業就會既有品質又能形成品牌效應。
我們更應該看到,做大做強製造業在當下有深遠意義。大力發展製造業,是2017年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其實,中央一直強調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如何振興?製造業就是抓手。製造業被譽為“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如果製造業做大做強了,我們的實體經濟就會更有支撐,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就更有根基,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增強。故此,應該堅決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讓實體經濟振興的步伐更快一些,更堅穩一些。
為中國製造開闢快車道,向制度變革要動力,向市場需求要活力。我們一方面看到優勢,比如我國已建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大約佔世界製造業20%的份額;再比如,作為中國裝備製造業的代表,高鐵早已是“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搶手貨”,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亮麗名片。另一方面也正視困難,直面劣勢,加緊突破瓶頸,比如改變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産品需依賴進口的尷尬。不難想像,邁上快車道的中國製造,終會變得大而強,中國將以製造強國的姿態屹立於世界舞臺。(文/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