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貴菊:開闢脫貧致富和保護非遺“雙管齊下”的道路

2017-03-11 15:54:1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蔡玥):2017年的中國兩會上,身著民族服裝的雲南全國人大代表自貴菊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這位出身農家的80後人大代表,用自身的行動,帶領著鄉親們克服重重困難,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自貴菊來自中國西南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鎮馬遊村。由於地處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寒山區,地理條件惡劣,馬遊村一直沒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不過,自貴菊認為,在農村,農民的優勢是發展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這也是一條讓我們脫貧致富的路。所以我希望我們每一家農民,每一個農民都有自己的産業,源源不斷的深入,這樣才能讓我們農民徹底的脫貧。

  自貴菊所強調的農民發展自己的産業,正是中國“大眾創業”政策的一種具體表現。自貴菊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一政策。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之前,她自己已經通過養殖業實現了致富。自己的日子好了,自貴菊沒有忘記鄉親,於是,她開始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大家走上脫貧之路。

  除了養殖,自貴菊還為當地的女性尋找到了一條致富之路——彝繡。彝繡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了發展彝繡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手工業,自貴菊成立了彝繡協會,帶領當地的姐妹們製作刺繡産品。給她們帶來一些收入。

  自貴菊介紹,彝繡協會和一些文化産業公司達成了合作,婦女製作的手工半成品會進入工廠進行再加工,最終銷往海內外市場。一方面,彝繡讓當地人走上脫貧之路,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彝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得到了傳承和保護。

  其實在自貴菊的家鄉,出名的除了彝繡,還有“梅葛”文化。“梅葛”是彝語的音譯,“梅”就是“嘴”,“葛”就是“古”,即用歌舞的形式來展現彝族人民的歷史、社會、生活。自貴菊的家鄉姚安縣被稱為“梅葛故地”,而她本人也是“梅葛”的傳承人。

  自貴菊説,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創業,對於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她認為,對於非遺的保護還需加強。比如資金的投入。如果要講好我們的民族文化,需要從保護好、傳承好我們的文化開始。

  帶領鄉親脫貧致富,致力保護傳統文化,自貴菊用行動獲得了大家的認可,被大家推舉為全國人大代表。她説,當選以後,身上的擔子和責任更加重了。每一年我都會在來開會之前會走訪很多老百姓家裏,問他們需要我去做些什麼,或者需要我來人民大會堂開會時提什麼問題,幫助我們農民解決。

  來自農村的自貴菊,把基層的聲音帶到了北京,她的建議也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比如説我們的危房改造,安居工程。60歲以上農村老人的補助都有一定的提高。這些都得到了落實。

  自貴菊説,對於農村脫貧,她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強資金、培訓方面的支持。而對於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她信心十足。自貴菊自己,通過親身實踐,為家鄉開闢了一條致富脫貧和保護非遺“雙管齊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