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帶一路”合作使農産品和技術人才引進來又走出去

2017-04-17 13:41:3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來自中亞地區的優質糧油産品在中國消費市場大受歡迎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晉):駝鈴聲聲的古絲綢之路上,葡萄、苜蓿等農作物沿著古代絲路傳入中國,中國的茶葉、絲綢也由此走向世界。而今,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曾經的絲路重鎮中國陜西省,積極搭建農業國際交流的平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在農産品和技術、人才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

  中國西北陜西省的西安港務區內,大型現代化設備正在從列車上吊裝集裝箱。今年2月22日,第一列滿載哈薩克斯坦小麥的中亞班列糧食專列駛入西安港,這裡成為了中國內陸地區唯一的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和肉類進境口岸。來自歐洲和中亞地區的農産品,經由這條運輸大動脈源源不絕地運抵中國。西安國際港務區港口和口岸業務推進局副局長白秦濱介紹説:“糧食口岸的第一單已經到貨,將哈薩克斯坦的小麥運到中國境內,然後在中心站下車轉運工廠後,磨成小麥粉後向市場銷售。哈薩克斯坦小麥品質特別好,目前銷量情況非常理想;我們的肉類口岸已經通過驗收,近期我們第一單正在海上漂,4月20號-22號左右抵達天津港,通過轉關、海鐵聯運進入西安港,從而進入整個西北地區的消費市場。”

來自中亞地區的優質糧油産品 李晉攝

  便捷的運輸通道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合作的升級。2016年12月,中哈愛菊農産品加工園區在哈薩克斯坦北部順利投産。該工業園區年處理菜籽達到30萬噸,帶動當地就業近2000人。在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董事長賈合義看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業合作是雙贏的典範:“哈薩克斯坦有十三個陜西省這麼大,人口只有陜西省的一半,地大物博,土地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閒置,每年農民種什麼不知道,種了之後賣不出去,非常著急。我們過去之後跟政府和當地農場成立訂單農業合作社,政府掏錢在農民播種的時候,農民收穫後交給我,政府給我出口退稅和低價格農業補貼,正好優勢互補,所以這對他們國家來説是非常喜歡的項目。”

  哈薩克斯坦農産品加工園項目負責人刀仁在接受記者遠程視頻採訪時表示,中哈農業合作項目帶來了系列利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新疆向西,途徑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哈薩克斯坦,從中他看到了國家發展的機遇,他説:“這個工廠帶來了最先進的技術,工廠生産量一年可以加工30萬噸菜籽,對我們國家農民是有利的,可以擴大我們的種植面積,多種植油料産品,比成本差不多的小麥的銷售價值高得多,現在這個油廠大部分都是當地工人,還增加當地稅收,促進了出口,把哈薩克斯坦生産的東西向中國出口,這對我們哈薩克斯坦國都是有利的。”

經由中歐班列運抵西安的哈薩克斯坦小麥集裝箱正在卸貨 李晉攝

  曾多次前往中亞國家考察交流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院長單衛星認為,農業作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合作的重要內容,涵蓋農産品品種培育、生産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面,他認為,中國在旱作農業的灌溉和育種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市場巨大,這與絲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的現實契合。他説:“以哈薩克斯坦來説,農業條件非常好,地域遼闊,目前生産水準低,也不需要那麼多農産品,和我們國家農業走出去戰略是互惠的。農業走出去戰略中,一個是提升他們的生産水準,同時也為他們的農産品提供了很大的市場,我們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眾多,要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和技術的積累。中國陜西楊淩農業示範區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特點開展了深度國際合作。從2005年起,楊淩共執行71期援外培訓項目,參訓人次超過1700,培訓內容涵蓋節水灌溉、水土保持、設施農業、農業經濟管理等關鍵內容。正在陜西參加“節水灌溉”研修培訓的坦桑尼亞農技人員卡迪爾表示,中國與非洲之間的農業交流和合作尤其體現”雙贏“的理念:“在這裡學習對我非常有幫助!我們學到了很多經驗,我們在坦桑的農業項目缺乏經驗,遇到問題不知所措,但是從這裡我們找到了答案。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計劃進展順利,中國和非洲都從這種合作中獲得利益,這是合作的基礎,未來一片光明。”

  從古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各領域合作正在不斷深入。

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技學員在陜西楊淩農業合了示範區學習中國節水灌溉技術 李晉攝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