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理財産品不能成為實體經濟“抽血機”

2017-04-20 11:26:45|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趙春曉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銀行向高端客戶發行保本保息理財産品是有兌現底氣的,市場行情不好時,銀行要為前一隻理財産品支付所承諾的本息,就只能發行新的保本保息理財産品,來填補前一隻理財産品造成的支付窟窿。如此寅吃卯糧,總有一天會難以為繼。

  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發行鉅額虛假理財産品案,新聞曝光後持續發酵。除該支行行長張穎被警方控制,該行另有多名員工接受警方調查。值此金融監管加碼之機,銀行過度發行理財産品亂象,已成本輪金融監管風暴的又一個“風口”。

  另據報道,民生銀行原副行長趙品璋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可能涉及一筆過往的民生銀行貸款,而輿論對趙的關注,也因其多年分管該行風控業務。從本月上旬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出事,到中旬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失聯”,金融監管風暴已令中國金融圈風聲鶴唳。虛假理財産品案由民生銀行主動向警方報案而曝光,既反映出民生銀行總部對此案之重視,也凸顯了此輪金融監管風暴之非凡威力。

  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是一種風險型金融産品,這決定了發行和購買理財産品不可能“包贏”。然而,大小商業銀行這些年為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産品,大多宣稱既保本還保息。明明理財有風險,卻將理財産品包裝和吹噓成包賺不賠的買賣,這在商業銀行圈內大約已成潛規則,也是業內一些理財經理“欺騙行銷”的公開秘密。

  高端客戶是商業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部門爭搶的對象,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銀行向高端客戶發行保本保息理財産品是有兌現底氣的,市場行情不好時,銀行要為前一隻理財産品支付所承諾的本息,就只能發行新的保本保息理財産品,來填補前一隻理財産品造成的支付窟窿。如此寅吃卯糧,總有一天會難以為繼,虛假理財産品乃鋌而走險應運而生。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的醜聞雖然令人震驚,但業界對此大約並不“陌生”,萬一事情有可能暴露,在平時多半通過銀行內部“拆東墻補西墻”加以掩蓋。

  健康的金融體系中,商業貸款是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主要來源,通過發行理財産品為固定資産投資融資,只能是輔助手段。而在一些銀行,理財産品與商業貸款出現了本不該發生的“本末倒置”。據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2016年半年報,僅去年上半年,國內銀行業發行理財産品97636隻,募集資金84萬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去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才59.6萬億元,這意味著僅去年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産品所募集資金,用於全年固定資産投資都無法用完。

  另據官方數據,去年上半年84萬億元理財募集資金,只有16萬億元用於實體經濟各類融資。如此一來,僅去年上半年,就有68萬億元理財募集融資,沒有用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在金融市場內部的基金、信託、股權、拆借、證券、保險等分支部門作封閉式“擊鼓傳花”,滋養一批“金融大鱷”和“金融野蠻人”圍獵、吞食優質上市公司股權。如此這般,中國的金融杠桿和資産價值焉能不高?金融風險焉能不越積越大?

  任何國家的金融體系都受制于兩個基本約束:第一,全社會每個年度的資金總量都是有限的;第二,資本金最初都來自於實體經濟産出併為實體經濟服務。如此反復循環,漸漸形成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輸血,實體經濟為金融體系造血的良性互動,最終形成互為存在對象的依存關係。在金融開放遠遠大於金融監管的市場內,尤其是互聯網理財的“野蠻生長”,導致越來越多本該流向實體經濟,包括原本就在實體經濟中的資金,被理財産品的低風險、高收益承諾吸引,而選擇了“脫實套利”。而全社會總量資金有限,又意味著理財産品吸納資金越多,實體經濟急需的資金越少,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就愈高,理財産品就成為了實體經濟的“抽血機”。

  中國金融要走出與實體經濟關係顛倒之困境,亟須把整治理財産品亂象作為金融去杠桿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也是依法查處虛假理財産品案件的最大意義所在。

  (本報評論員:潘洪其   原標題:理財産品不能成為實體經濟“抽血機”)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