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帶一路”為全球化注入新動能

2017-05-11 13:55:32|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趙春曉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於本月14、15日在京召開,並可望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從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到2015年春相關頂層設計完成,其後“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速度和力度超出了很多觀察人士預期。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受關注和歡迎的程度也迅速提升,並開始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和相關區域一體化進程實現對接。

  從南海到印度洋,再到地中海,中國企業參與建設或收購的港口正在形成一條璀璨的珍珠鏈。在遼闊的歐亞大陸上,規劃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將沿著六大主要經濟走廊展開,並開始在中亞、南亞等方向和能源、交通等領域,結出“早期收穫”的碩果。對外工程承包較好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最新進展。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合同額猛增36%至1260億美元,佔比達到52%,較上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

  “一帶一路”的推進,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在海外的延伸。一方面,有助於中國克服國內市場增長趨緩、産能過剩等局限,充分利用原有優勢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意味著資源的共享和經驗的交流,從而為沿線國家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變“雙贏”潛力為現實利益,取決於各國、各利益相關方的有效合作,也取決於審慎的規劃和有力的實施。對中國而言,國家利益是根本,經濟利益是核心,在具體規劃和實施中,應將宏觀層面的經濟合理性,建立在企業層面的商務可行性基礎之上。

  從世界範圍看,“一帶一路”倡議是目前關於國際經濟合作和發展最為重要的議程,其涉及範圍、實施規模和潛在影響都是空前的。該倡議將成為推動全球化由弱轉強的關鍵動力。

  然而,“一帶一路”也難免受到“逆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除了各種具有民族主義、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主張之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資本和工業産能從新興市場向發達國家的逆向流動。

  除此之外,依賴美元資金循環也存在很多問題和局限性。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理應讓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和融資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可以帶動龐大的本幣資本輸出,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注入新的活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入推進,可以預期,一個人民幣大流動、大配置、大循環的通道有望建立起來。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這也正是中國引領的、“一帶一路”推動的全球化新時代的重要特徵。經濟方面,這意味著更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和利益分配機制。實際上,很多低收入國家未能從過去的全球化浪潮中充分獲益,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基礎設施的落後和産能建設的滯後。顯然,“一帶一路”的推進和國際發展融資領域的重大變革,有助於改變這種情況。全球化新時代,也意味著不斷增長的國際經貿活動對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一帶一路”倡議是國際經濟領域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展望未來,它必將開拓一條共享繁榮和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坦途。

  (作者:梁國勇   原標題:“一帶一路”為全球化注入新動能)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