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五年以來,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佈的《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6》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和最大規模的脫貧,脫貧人口超過七億,佔同一時期世界脫貧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在外部世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減貧工作舉步維艱的背景下,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脫貧攻堅戰的重大勝利,不僅對於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義,也切實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減貧進程,為人類社會的貧困治理創造了新經驗,因而具有世界意義。那麼,中國人民何以能夠如此快速地、大規模地脫貧?其中不得不説社會主義制度在貧困治理中彰顯了巨大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道路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選擇的一條光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共産黨始終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總體利益和共同利益擺在第一位,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意味著,黨在為人民謀求幸福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而決不能只讓某一部分人成為既得利益者,使社會出現兩極分化。正是在此意義上,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但是,共同富裕目標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事業,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就中國的脫貧經驗而言,黨的領導,更是在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黨在扶貧事業中總攬全局、協調四方,黨和政府調動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來合力推動扶貧工作,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政治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政治優勢和體制機制優勢的發揮,要依靠科學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五年以來,我國扶貧事業的偉大成就正是在這一偉大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要做到“六個精準”就必須找到“貧根”,這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靶向治療,才能做到精準施策、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産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鼓勵全社會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扶貧。
誠然,人民始終是創造歷史的英雄。實現七億多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這樣的偉大事業不發揮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精準扶貧是“為了人民”的事業,也必須是 “依靠人民”的事業,因此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既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又要讓他們有參與感,如此才是真正意義的“扶貧”而非簡單的“濟貧”,惟其如此才能獲得脫貧致富的不竭動力和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才能走出“扶貧——脫貧——返貧”的惡性循環。因此,要讓扶貧對象在接受“經濟輸血”的過程中完成自身的“經濟造血”功能,從短暫被動的受益者轉化為長效主動的參與者,從財富的受讓者變成財富的創造者,動員和支持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總之,追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中國扶貧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積極發揮廣大人民的主體作用所取得的,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的新的歷史奇跡,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人民走出的這條成功的脫貧道路,不僅切實地造福于中國人民,也為眾多身陷貧困的發展中國家人民探索自己的脫貧道路提供了全新的經驗。當然,我們還必須清醒認識到,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決定性進展,但是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們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兌現我們黨“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沈夏珠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