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十九大】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中國經濟社會新發展

2017-11-10 17:51:1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19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在具體措施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就是中國人所説的“天人合一”,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個基本法則。在農耕時代,這種法則的遵守和踐行並沒有太多難度,因為以農耕時代人類文明的力量來改變大自然,其實是非常弱小和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到蒸汽文明為特徵的工業時代以後,特別是後工業時代文明的確立,大工業生産組織形式的確立,使得人類改變社會自然形態的能力大大加強,這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社會工業文明高速發展的一個嚴重後遺症,即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和對人類生産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帶來諸多威脅和困擾。

  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是一個全球問題,中國也概莫能外。

  説到生態環境的惡化,在十年前,更多的人可能首先會想到河流的污染、氣候的異常以及地形地貌的改變,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霧霾能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就在這十年間,橫掃中國北方的冬季霧霾深深地加劇了人們對於生態環境惡化的擔憂,而中國政府對於這種變化和公眾的擔憂也及時作出回應——從最初的霧霾季應急處理機制的確立到改善空氣品質的長效機制的確立,18大以來,中國政府在應對霧霾問題上不但頻出實招,而且有些做法和措施甚至可以説是“狠招”,比如對於一線城市在霧霾季不但有停工、限産等臨時應急措施,而且逐步採取産業轉移和轉型升級的改造,騰籠換鳥,淘汰大批落後産能,新上項目的節能環保要求甚至比一些歐洲國家的企業還要高……

  不僅僅是在應對霧霾上中國政府部門在積極行動,措施堅決,而且在其他環保領域也重拳出擊,如大力整治農村地區以及江河湖泊領域的水體污染。很多鄉村早年上的一些養殖項目因為環保評估不合格而被關停,這雖然導致一些農戶在養殖項目的産業發展上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但壯士斷腕的決心既然已下,開弓就沒有回頭箭,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嚴到底,才能真正換來美麗鄉村和活力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農耕時代可能更多的是一句富有詩意的環保理念的闡述,但是在當今社會,無環保即無發展,已經成為嚴峻的現實。凡是環境保護惡劣的地方,必然不能聚攏人氣;沒有了人氣,産業聚集也就是一句空話;沒有産業聚集,就談不上什麼“金山銀山”。所以,在如此簡單樸素的發展規律面前,現代人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加強,用青山綠水換金山銀山,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政府在十三五規劃制定的時候首先確立的一個重要的發展理念。

  生態環境良好不僅僅是涉及到發展問題,更深層次的是涉及到中國未來幾十年發展是否能“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在作為世界經濟體中規模和發展活力都非常強勁的國家,其發展速度為世界各國所矚目,如何讓這種發展速度優勢轉化為一個國家長期穩定、健康、優質的發展“慣性動力”,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意願能更順利的實現,這需要中國先把生態環境的底子打好,這樣才能沒有後顧之憂,一心一意謀發展。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良好生態文明將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助推器”。(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