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曹萍: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三個維度

2018-02-20 10:54:4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編輯:韓宇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黨中央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是基於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非凡成就得出的,是基於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得出的,也是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基於對共同富裕目標的追求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得出的。

  一、非凡的發展成就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産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2] “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從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現在已有60 多年的時間,距十三大確定的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百年奮鬥目標,過了約三分之二的時間。從時間上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進入後半程。

  當然,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並不簡單以時間為依據,而是依據實踐來推進。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總理會談時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從1981年到200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兩番,人均800-1000美元,達到小康水準;2001年到2050年,國民生産總值再翻兩番,人均4000美元,屆時中國約15億人口,國民生産總值達到6萬億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位居世界前列。[3]到那時,我們不但給佔世界總人口3/4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3]約30年之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統計公報,2016年底,我國的GDP總量為74.4127萬億元,總人口為13.8271億人,全年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6423元人民幣,折算下來2016年我國的GDP總量為11.2萬億美元,人均GDP為8102美元。[4]由此來看,我們在GDP總量及人均指標上,已遠遠超過鄧小平當年設想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4000美元、總值6萬億美元的標準。

  更為重要的是,從橫向看,我國GDP佔世界的比重從1978年的4.9%提升到2015年的17.2%,[5]GDP總量從2009年起超過日本穩居世界第二,現在距美國18萬億美元左右(世界銀行統計)的總量水準日益接近。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科學論斷是有發展成績和發展數據作為堅實支撐的,它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新的發展訴求呼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黨的十三大、十五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主義初級階段的幾個基本特徵已經發生明顯變化,所提出的幾個基本轉變也都在逐步實現。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和發展訴求的轉變,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這些願望不能得到實現,學區房問題、擇校熱問題、就業難問題、看病貴問題、房價高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大氣污染問題、交通擁堵問題等交織在一起,就會使社會矛盾頻發,社會風險增大。我們原先認為很多社會矛盾的形成是由於生産力不夠發達造成的,現在來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比不發展時更多。

  黨的十三大報告曾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但不能不説,“物質文化需要”是動態的,分層次的。當時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粗放式的,更多注重“量”上的滿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人們對物質文化産品的集約式需要和“質”上滿足的特徵更為明顯。基於此,黨中央在2014年底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戰略,就是為了破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工藝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又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斷,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我國在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1]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改革是由問題倒逼的,為了破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動態變化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和政策都應調適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一新時代的重大命題,也正是在應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要訴求而産生的。

  三、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要破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新要求,我們就必須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做好超前謀劃和頂層設計。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3]我國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的任務已取得巨大成就,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跨越。如何實現強起來,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真正強盛起來。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色,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後半程的主題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最大公約數。

  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在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基礎上,強調在發展理念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好發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組成部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生産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産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全面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6]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堅決打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6]要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人民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衛生和健康服務。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讓人民切實感受到發展帶來的生態效益。[7]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8]

  只有在新時代一茬接一茬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才能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到2035年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之後再奮鬥十五年,本世紀中葉達到全國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的目標。

  從發展成就、發展訴求、發展理念三個維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必將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作者係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