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下團組時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鄉村振興的“成色”,將影響全面小康的“根基”。
“飲水要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習總書記之所以殷切囑託,是因為包括老區蘇區在內的廣袤農村,為中國新民主革命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爹娘送子去參軍,妻子送郎上前線。”可以説,沒有農村這個“搖籃”,就沒有新中國的一日千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鎮化浪潮,農村為城市發展貢獻了土地、人力、智力等寶貴資源。據統計,僅2013年以來的五年裏,就有8000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這一龐大的群體,為拉動內需注入無窮生機。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8年又有14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他們有的成為白領、技工,有的是快遞小哥、環衛工人,但無不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由此可見,無論何時,農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後盾,是推動經濟社會行穩致遠的重要引擎。
然而,城鄉二元化發展差異是不爭的事實。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群眾,迫切渴望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篇佈局,將打贏脫貧攻堅戰放在影響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這也標誌著鄉村振興的序幕正式拉開。
過去5年多來,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四好農村路、農村廁所革命、人居環境提升工程……一系列務實舉措使貧困地區農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中國為全球減貧的貢獻無與倫比”“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聯合國對我國扶貧事業高度評價。
行百里者半九十。未來二年,還有3000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摘帽難度更大,防治返貧穩定致富充滿挑戰。因此,唯有盡銳出戰、再接再厲,才能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併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打牢基礎。
一方面,要為廣大扶貧幹部加油鼓勁、減負鬆綁。特別是要以貫徹落實中辦《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為切入點,徹底消除扶貧領域重留痕、檢查多、變相推卸責任等問題。同時,在容錯糾錯、政策、待遇等方面,給予一線扶貧幹部傾斜,使其在廣闊的農村地區大展拳腳。
另一方面,要寫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在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政策,摘帽不摘幫扶、監管”的原則前提下,確保扶貧幹部不出現“鬆口氣”“歇歇腳”的念頭。在脫貧之後依然咬定穩定致富這座青山不放鬆,在扶志扶智、增強脫貧群眾就業能力、預防因病因學因災返貧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再添華章。(朔風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