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丨    外眼看兩會    丨    帶著問題上兩會    丨    直播兩會    丨    代表委員之聲    丨    專家評兩會

關於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19-03-17 14:08:04 來源:新華網 編輯: 王瑞芳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關於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財政部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現將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批准的預算,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一)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351.84億元,為預算的100.1%,比2017年同口徑(下同)增長6.2%。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4772.77億元(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以及地方財政使用結轉結余資金),收入總量為198124.61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0906.07億元,完成預算的105.3%,增長8.7%。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18.54億元,支出總量為221924.61億元。收支總量相抵,赤字23800億元,與預算持平。

  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保持增長。1-4月增長12.9%,隨著5月1日起實施增值稅減稅措施,出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10月1日起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並適用新的稅率表,以及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等,5-12月收入增幅放緩至2.6%。從收入構成看,稅收收入156400.52億元,增長8.3%,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提高至85.3%;非稅收入26951.32億元,下降4.7%,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14.7%。

  2.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5447.34億元,為預算的100.1%,增長5.3%。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13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23億元,收入總量為87900.34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2381.8億元,完成預算的99.1%,增長7.7%,其中,本級支出32707.81億元,完成預算的100.7%,增長8.8%;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69673.99億元,完成預算的99%,增長7.2%。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18.54億元,支出總量為103400.34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5500億元,與預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收入項目具體情況是:國內增值稅30753.04億元,為預算的104%。國內消費稅10631.75億元,為預算的100.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6878.75億元,為預算的98.9%。關稅2847.75億元,為預算的90.7%。企業所得稅22241.81億元,為預算的101.6%。個人所得稅8324.41億元,為預算的107.4%。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5913.45億元,為預算的107.7%。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主要支出項目具體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03.68億元,完成預算的103.4%。外交支出583.37億元,完成預算的97.1%。國防支出11069.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2041.51億元,完成預算的102.5%。教育支出1731.23億元,完成預算的101.2%。科學技術支出3120.2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375.64億元,完成預算的100.3%。債務付息支出4161.65億元,完成預算的97.1%。

  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具體情況是:稅收返還7987.86億元,完成預算的98.2%。一般性轉移支付38759.04億元,完成預算的99.4%,佔轉移支付總額的比重提高至62.8%。專項轉移支付22927.09億元,完成預算的98.8%。

  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收90.34億元和支出結余928.2億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中央預備費預算500億元,實際支出17.48億元,主要用於支持地方加強非洲豬瘟防控等方面,剩餘482.52億元(已包含在上述支出結余928.2億元中)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18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3763.99億元。

  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7578.49億元,其中,本級收入97904.5億元,增長7%;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收入69673.99億元。加上地方財政從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2319.77億元,收入總量為179898.2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8198.26億元,增長8.7%。收支總量相抵,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與預算持平。

  (二)2018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按照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有關規定,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75404.5億元,增長22.6%。加上2017年結轉收入385.59億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集收入135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相關收入為89290.09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相關支出80562.07億元,增長32.1%。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032.65億元,為預算的104.4%,增長4.2%。加上2017年結轉收入385.59億元,收入總量為4418.24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021.55億元,完成預算的94.7%,增長8.4%,其中,本級支出3089.2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932.26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46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大於支395.23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358.24億元;單項政府性基金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的部分合計36.99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71371.85億元,增長23.8%,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5095.85億元,增長25%。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932.26億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集收入13500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相關收入為85804.11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相關支出77472.78億元,增長32.9%,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69941.04億元,增長34.2%。

  (三)2018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

  按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有關規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主要根據國有企業上年實現凈利潤一定比例收取,同時按照收支平衡原則安排相關支出。2017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國有一級金融類企業)營業總收入53.75萬億元,實現凈利潤2.35萬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42萬億元;年末資産總額183.52萬億元,負債總額118.46萬億元。

  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899.95億元,增長9.8%。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159.26億元,增長6.7%。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325.31億元,為預算的96.3%,增長1.6%。加上2017年結轉收入113.59億元,收入總量為1438.9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11.73億元,完成預算的95.1%,增長10.1%,其中,本級支出1024.85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86.88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21.54億元,調入比例提高至25%。結轉下年支出5.63億元。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1574.64億元,增長17.8%。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6.88億元,收入總量為1661.52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34.41億元,下降9.2%,主要是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增加至432.45億元。

  (四)2018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為均衡地區間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負擔、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2018年出臺實施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通過調劑將收支狀況較好省份的基金結余按一定比例調劑至缺口省份,確保各地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2649.22億元,增長24.3%,剔除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後同口徑增長7.3%,其中,保險費收入52543.2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6776.83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4586.45億元,增長32.7%,剔除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後同口徑增長12.7%。當年收支結余8062.7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6337.13億元。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582.11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301.84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74.7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中央調劑基金收入2413.3億元,收入總量為2995.41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支出532.13億元,加上安排給地方的中央調劑基金支出2406.8億元,支出總量為2938.93億元。當年收支結余56.48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15.49億元。

  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2067.11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52241.36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6502.13億元。加上中央調劑資金收入2406.8億元,收入總量為74473.91億元。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4054.32億元,加上中央調劑資金支出2413.3億元,支出總量為66467.62億元。當年收支結余8006.29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6021.64億元。

  2018年末,中央財政國債餘額149607.42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餘額限額156908.35億元以內;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83861.52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餘額109938.75億元、專項債務餘額73922.77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餘額限額209974.3億元以內。

  預算執行中,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統一部署,及時安排新組建部門所需開辦及籌建經費,認真做好相關部門預算劃轉等工作,確保部門正常運轉和履職需要,保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利實施。所有中央部門預算批復工作在法定時限內完成。

  以上預算執行的具體情況及相關説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19年全國預算(草案)》。

  (五)2018年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2018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預演算法和《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落實全國人大預算決議要求,聚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大攻堅戰的支持,更多向創新驅動、“三農”、民生等領域傾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狠抓預算執行管理。

  大力實施減稅降費。完善增值稅制度。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産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至500萬元,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企業和電網企業的期末留抵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改個人所得稅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調整優化稅率結構,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設立子女教育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實現從分類稅制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稅制的重大轉變,惠及約8000萬納稅人。加大小微企業稅收支持力度。將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1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取消企業委託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限制,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對企業新購進單位價值不超過500萬元的設備、器具允許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調整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分兩批對4000多項産品提高出口退稅率並簡化退稅率結構。對包括抗癌藥在內的絕大多數進口藥品實施零關稅,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部分日用消費品和工業品進口關稅,我國關稅總水準由2017年的9.8%降至7.5%。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停徵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等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等部分政府性基金徵收標準,延長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和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期限。上述減稅降費措施全年減負約1.3萬億元。

  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加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基本完成。支持地方做好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提前兩個月完成1.35萬億元的發行目標,完善管理措施,嚴控法定限額內專項債務風險。出臺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辦法,指導地方有序公開債務限額餘額、債券發行和資金使用安排、債務還本付息等信息。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監管政策,加強資金供給端、項目建設源頭風險防控。強化監督問責,配合建立終身問責、倒查責任機制,組織核查部分市縣和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舉債行為,並公開通報曝光。健全統計監測機制,及時警示債務風險。督促地方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大力支持脫貧攻堅。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0.95億元,增加200億元,增長23.2%,增加的資金重點用於“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全年整合資金超過3000億元。嚴控扶貧領域融資風險,將易地扶貧搬遷貸款融資等統一調整規範為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融資。探索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加強各級各類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制定財政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績效目標管理基本實現全覆蓋,涉及約11萬個扶貧項目、8000多億元。全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386萬。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中央財政支持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資金約2555億元,增長13.9%,其中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投入力度為近年來最大。擴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範圍。實施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啟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支持中西部地區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將寧夏賀蘭山東麓、貴州烏蒙山區等14個項目納入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加上前兩批11個試點項目,基本涵蓋了“兩屏三帶”的生態功能區塊。

  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0.3%。支持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並選取部分專項探索開展基於誠信和績效的“綠色通道”試點。開展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督察,在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減少報表和過程檢查、推進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舉措。鼓勵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支持製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智慧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支持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強能力建設。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政策,累計支持推廣1087個項目,涉及裝備價值總額1500多億元。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支持100個國家級、省級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特色載體,助推中小企業“雙創”升級。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提升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等的能力。對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獎補激勵。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出臺推進去産能和“僵屍企業”債務重組相關政策,繼續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中央企業處置“僵屍企業”和治理特困企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發揮中央基建投資作用。規範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截至2018年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累計落地項目4691個、投資額7.2萬億元,落地率54.2%。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增長9.2%,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增長15.7%,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構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起步階段財政支持政策體系,研究對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區域戰略財政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加快消化糧食庫存,完善稻穀等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全面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支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就業創業補貼政策,加強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出468.78億元,增長6.8%,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的84.4%投向中西部地區,並向貧困地區傾斜。全國約1.45億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1392萬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生活費補助,1400萬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3700萬學生享受營養膳食補助。支持學前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約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88元,並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5戶中央企業和浙江、雲南兩省的劃轉試點工作基本完成,19戶中央企業的劃轉工作正在推進中,推動建立國有資本劃轉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逐步彌補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增加的40元中一半用於加強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55元。支持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困難群眾救助工作。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惠及全國860余萬優撫對象。繼續支持各類棚戶區改造、公租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全年棚戶區改造開工626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90萬戶。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5萬餘所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財稅改革向縱深推進。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以及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正在積極推進。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在中央財政層面初步建立了項目支出為主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中央本級項目和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績效目標、運行監控和績效自評實現全覆蓋,建立重點績效評價常態化機制,2018年組織第三方機構對38個重點民生政策和重大項目開展重點績效評價,涉及資金5513億元,評價結果已經用於改進管理、預算安排和完善政策。中央預算決算公開內容更加細化,省市縣級政府和部門預算決算公開深入推進。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完善稅收制度。結合減稅降費,初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加快稅收立法進程,環境保護稅法、船舶噸稅法、煙葉稅法順利實施,耕地佔用稅法、車輛購置稅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資源稅法按程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全口徑國有資産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産專項報告。推動出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推進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産集中統一監管試點的實施意見,以及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紮實有序落實相關重點工作。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財政管理水準繼續提高。強化管理基礎工作。多措並舉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完善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調度,支持地方做好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以及農民工工資支付、清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等工作。加快推進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工作,36個省本級、絕大多數市縣都已建立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構建網上報銷公務平臺,實現公務人員出差報銷全流程電子化管理。加強地方暫付款管理。清理整頓地方財政專戶工作基本完成。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體系基本建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範體系進一步健全。嚴肅財經紀律。圍繞落實重大財稅政策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財政支持脫貧攻堅、污染防治資金使用、經濟開發區稅收優惠政策執行等情況進行核查檢查。加強會計、政府採購代理機構監管,嚴肅處理違法違規行為。認真整改審計發現問題。高度重視審計指出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轉移支付佔比較高、預算績效評價覆蓋面小等問題,落實整改責任,細化整改措施,紮實推進整改,同時認真研究採納審計建議,注重舉一反三,從體制機制上鞏固整改成果。

  總的看,2018年預算執行情況較好,財政改革發展工作取得新進展,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及代表委員們監督指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同時,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是:財政收入增長基礎不穩,支出剛性不減,一些市縣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支出壓力大。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和預算的約束力需要進一步增強;預算分配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內部控制需要進一步加強;有的地方和部門預算執行基礎工作不紮實,支出進度較慢,造成財政資金閒置浪費。專項轉移支付退出機制不完善,定期評估覆蓋面較窄。政府性基金預算中有的項目執行慢、結轉資金較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範圍還不完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仍未實現,醫療保險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尚需完善, 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可持續性面臨挑戰。有的地區脫離實際,存在超出自身財力過高承諾等問題,影響財政可持續性。有的地方仍違規擔保或變相舉債,防範化解債務風險任務艱巨。有的政策執行和落實不到位,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不強。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下大氣力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二、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意義重大。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編制2019年預算草案,科學研究提出財政收入、支出、轉移支付、赤字及債務規模等安排,保障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

  (一)2019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同時,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更多更大,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加劇,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正在減弱,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在外部衝擊下趨於顯性化,需求增長放緩,實體經濟困難增多,市場信心和預期受到影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從財政收入形勢看,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以及上年部分減稅降費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預計2019年財政收入增速將有所放緩。從財政支出形勢看,各領域對財政資金需求很大,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建設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若干工程、加大基本民生領域投入力度、支持外交國防、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等,都需要予以重點保障。綜合分析,2019年財政收入形勢較為嚴峻,收支平衡壓力較為突出,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統籌,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和著力保障重點支出的同時,保持財政可持續。

  (二)2019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19年要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品質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準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實質性降低增值稅等稅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壓縮一般性支出,加大對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有效降低企業負擔;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積極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按照上述要求,著重把握好五個方面:一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推進更明顯的降費,普惠性減稅和結構性減稅並舉,重點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營商環境。降低社保繳費率,穩定現行徵繳方式。二是增加重點領域投入,提高支出精準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突出財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繼續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增強財政投入的精準度。重點增加對脫貧攻堅、“三農”、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生態環保、民生等領域的投入,著力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和技術攻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三是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為支持企業減負,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厲行勤儉節約,把錢花在刀刃上。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取消低效無效支出,清理收回長期沉澱資金。中央財政帶頭嚴格管理部門支出,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地方財政要比照中央做法,從嚴控制行政事業單位開支。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按照有利於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和調動地方積極性的要求,加強系統集成,注重統籌協調,紮實推進財政體制、預算管理制度、稅收制度等方面的重點改革任務。五是開大地方規範舉債前門,嚴堵違法違規舉債後門。健全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妥善處置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堵後門要更嚴,開前門要更大。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支持重大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更好發揮專項債券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在建項目建設、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等一舉多得的政策效應。

  (三)2019年財政政策。

  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發揮好逆週期調節作用,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政策協調,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加力”體現在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和加大支出力度。實施減稅降費方面。深化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採取對生産、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繼續向推進稅率三檔並兩檔、稅制簡化方向邁進。抓好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落實。全面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落實好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同時,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從今年5月1日起,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繼續執行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務必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繼續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綜合各項減稅降費措施,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為支持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要想方設法籌集資金,中央財政將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地方財政也將主動挖潛,多渠道盤活各類資金和資産。加大支出力度方面。繼續增加財政支出規模,安排全國財政赤字27600億元,比2018年增加3800億元,赤字率由2.6%適度提高到2.8%。同時,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00億元,比2018年增加8000億元。這樣安排,與各方面支出需求相適應,釋放了財政政策積極有力的信號,有利於更好引導企業預期和增強市場信心,也考慮為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留出政策空間。

  “提效”體現在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方面。著力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堅持有保有壓,該保的支出保障好,該減的支出減下來,繼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資金統籌力度,精準聚焦增強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支撐能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方面。以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為抓手,將預算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執行全過程,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做好預算績效監控,及時糾正偏差,儘早發揮財政資金作用,更好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2019年主要收支政策:

  1.著力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

  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用好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繼續處置“僵屍企業”,推動更多産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做好産業結構調整中的民生托底工作。落實企業改制重組、去産能調結構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優勝劣汰。繼續支持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大幅放寬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標準並加大所得稅優惠力度,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由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允許地方在50%稅額幅度內減徵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佔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擴展投資初創科技型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範圍。

  提升産業鏈水準。綜合運用風險補償、後補助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再支持一批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特色載體。發揮好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加大對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培育更多新動能。落實好創業投資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開展適當提高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限額標準試點。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綜合運用融資增信、以獎代補、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持,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運作,對單戶擔保金額500-1000萬元的,實行與500萬元以下統一的收費政策,收費由原不高於承擔風險責任的0.5%降為0.3%,引導合作機構逐步將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支持30個城市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引導試點城市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對小微企業年化擔保費率不超過2%的省份進行獎補。增強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2.繼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堅持疏堵並舉,有效防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30800億元,其中一般債務9300億元、專項債務21500億元,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也為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創造更好條件。繼續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符合政策規定的債務,全面完成存量債務置換。妥善處置隱性債務存量,督促高風險市縣儘快壓減隱性債務規模,降低債務風險水準。鼓勵金融機構與融資平臺公司協商採取市場化方式,通過合適期限的金融工具應對到期存量隱性債務風險,避免項目資金鏈斷裂。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加強風險監測分析,對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發現一起、問責一起、通報一起,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完善專項債券管理方式,推進實行限額規模全額管理,有關政府性基金預算必須首先用於到期專項債券還本付息,嚴格將專項債券與項目資産、收益相對應,依法落實償債責任,確保專項債券不發生任何風險。

  大力支持脫貧攻堅。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進一步強化財政投入保障,加大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1260.95億元,增長18.9%,增量主要用於深度貧困地區。其他相關轉移支付和債務限額分配也繼續向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重點支持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實施産業、就業、教育、健康、社會保障、文化等扶貧。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繼續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落實省負總責要求,促進扶貧資金精準投放、精準使用。加快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建設,實時動態監控各級各類財政扶貧資金,對扶貧項目資金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省市縣扶貧資金分配結果一律公開,鄉村兩級扶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公告公示,堅決防止扶貧資金被擠佔挪用。對摘帽縣和脫貧人口的扶持政策保持一段時間,鞏固脫貧成果。

  積極支持污染防治。聚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誌性戰役,加大投入力度。將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0億元,增長25%。繼續支持做好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等工作。將消滅城市黑臭水體作為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資金安排300億元,增長45.3%。支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污染土壤修復治理等,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安排50億元,增長42.9%。加大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力度,推動相關省份加快建立省際和省內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支持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管護,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繼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安排811億元,增長12.5%,引導地方加強生態建設、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等。

  3.堅持創新引領發展。

  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支持重大短板裝備攻堅、重點産業創新服務平臺等,推進戰略關鍵領域創新突破。以製造業為重點實質性降低增值稅稅率,將製造業適用的稅率由16%降至13%,逐步建立期末留抵退稅制度,有效降低企業成本負擔。將固定資産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擴大至全部製造業領域。健全支持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政府採購政策,充分發揮首臺(套)等政策功能,加大對製造業特別是重大裝備和關鍵産品的支持力度。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積極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大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支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和科技創新基地佈局優化,推動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大對科研院所穩定支持力度,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狠抓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等政策落地見效,開展基於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試點,形成更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綜合運用風險補償、後補助、創投引導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支持全面加強知識産權保護。

  4.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完善相關財稅政策,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教育、文化、體育、養老、醫療等服務供給,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快重點領域政府購買服務改革,擴大購買範圍和規模,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堅持扶優扶強原則支持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繼續對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調整完善購置補貼政策,鼓勵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公交新能源車替代。推動建設現代供應鏈體系,改善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支持農産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

  發揮投資關鍵作用。中央基建投資安排5776億元,比2018年增加400億元,優化投資方向和結構,強化績效考核,重點用於“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加強交通、水利、能源、生態環保、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提升信息網絡、現代物流等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繼續支持做好三峽庫區後續工作。大力支持中央部門和地方實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若干重點工程。推進川藏鐵路規劃建設。進一步規範推廣運用PPP,著力提高民間資本參與度。

  更加有效發揮地方政府債券作用。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有關授權決定,國務院已提前下達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債務限額5800億元、新增專項債務限額8100億元,合計13900億元,提前下達債務限額在授權範圍內。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使用範圍,科學合理安排專項債券地區結構和投向結構,加快債券發行進度,發債籌措資金優先用於在建項目,防止“半拉子”工程。允許先行調度財政庫款加快專項債券對應的項目建設。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支持實施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以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為引領,以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為基礎,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西部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到期後繼續執行。繼續積極支持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同時,支持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促進海洋科技發展,保護海洋環境,加強海島、海域、海岸帶生態修復。

  進一步提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發揮轉移支付作用,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安排15632億元,增長10.9%。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支持力度,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安排2489.05億元,增長14.7%。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安排2709億元,增長10%。安排民生政策托底保障財力補助400億元,增強財政困難地區托底能力。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引導財力下沉,增強省以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健全區域互助和利益分享機制。發揮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製作用,所得收益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東部地區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資金投入,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化全方位、精準對口支援,促進新疆、西藏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四省藏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央財政安排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300億元,加大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地區的支持。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合理分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促進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及時撥付海綿城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補助經費,支持地方提高城市建設品質。

  6.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繼續增加中央財政農業生産發展資金、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等。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支持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等農田水利建設,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強農業科技改革創新,推廣應用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綜合産能。全面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支持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綠色新品種試驗推廣。推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工作。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健全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和産業興村強縣行動,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積極支持做好動物防疫工作。

  大力支持鄉村建設。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農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加強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全面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準。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完善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機制,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強化農村基層組織保障能力建設。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深入推進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調整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對稻穀、小麥等主要糧食品種的財政支持水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産者補貼政策。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完善糧食庫存消化政策,分品種把握好去庫存節奏和力度。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

  7.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

  積極促進就業創業。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38.78億元,增長14.9%,再通過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等支出結構,大力促進就業創業。落實國家普惠性就業創業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對招用農村貧困人口、城鎮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的各類企業,三年內給予定額稅費減免。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分別提高至15萬元和300萬元。鼓勵企業加強在崗培訓,對職工教育經費提高稅前扣除限額。通過支持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等,促進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緩解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

  支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鞏固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和能力提升,重點消除城鎮“大班額”,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繼續做好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工作。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168.5億元,增長13.1%,促進公辦民辦並舉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中央財政現代職業教育品質提升計劃專項資金安排237.21億元,增長26.6%,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資助標準。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健全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體系,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提升資助精準度。

  提高養老保障水準。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至3.5%,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推動地方進一步統一政策和基金統收統支,為實現全國統籌創造條件。繼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支持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520元,提高的30元中安排一半用於增強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同時合理提高個人繳費標準。支持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和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建設,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基金監管。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加上從原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平移的補助資金折算為人均9元,達到每人每年69元,其中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經費全部用於村和社區。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完善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政策,鞏固公立醫院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支持實施癌症防治行動。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培訓。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加強基本住房保障。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安排1433億元,增長12.4%。嚴把棚改範圍和標準,堅持將老城區臟亂差的棚戶區和國有工礦區、林區、墾區棚戶區作為改造重點。支持城鎮公租房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開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安排298.5億元,增長12.9%,支持優先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重點對象危房改造,資金增量主要用於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

  強化民生政策兜底。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66.97億元,增長5.1%,支持各地開展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其中,按人均補助水準城鎮提高5%、農村提高8%的幅度增加對地方低保的補助。中央財政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安排271.01億元,適度提高醫療救助水準。加大對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力度。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安排147.1億元,增長14%。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支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大運用市場化方式支持文化産業發展的力度。改善城鄉公共體育設施條件,支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

  8.支持國防、外交和政法工作。

  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做好資金保障,健全配套政策。完善優撫安置制度體系,落實退役軍人待遇保障,完善退役士兵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接續政策,中央財政繼續增加對軍隊轉業幹部、退役安置、優撫對象等補助經費。支持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支持深化國家監察體制和司法體制改革。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

  (四)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800億元,比2018年執行數同口徑(下同)增長5.1%。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8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94億元,收入總量為92994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1294億元,增長8.7%。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8300億元,比2018年增加2800億元。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963.99億元。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要求,結合我國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較多的實際情況,2019年中央財政將原轉移支付中屬於共同財政事權的項目整合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暫列入一般性轉移支付,以集中反映中央承擔的共同財政事權的支出責任,進一步加強共同財政事權經費保障,更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將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與固定數額補助合併,列入一般性轉移支付。作出上述調整後,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的項目和規模的口徑發生較大變化,並已體現在2019年預算中。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中央本級支出、對地方轉移支付、中央預備費反映。

  (1)中央本級支出35395億元,增長6.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90.46億元,下降3.1%。外交支出627.1億元,增長7.4%。國防支出11898.76億元,增長7.5%。公共安全支出1797.8億元,增長5.6%。教育支出1835.13億元,增長6%。科學技術支出3543.12億元,增長13.4%。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177.15億元,下降14.2%,主要是玉米、大豆去庫存成效顯著,相應減少利息費用補貼支出。債務付息支出4994.23億元,增長20%。

  (2)對地方轉移支付75399億元,增長9%。一般性轉移支付67763.1億元,增長7.5%,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1845.69億元,主要用於保障教育、衛生健康、社會保障、農業農村、節能環保等領域共同財政事權有關政策的落實。專項轉移支付7635.9億元,扣除土地指標跨省域調劑收入安排的支出和整合新設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補助資金後,增長8.1%,主要用於保障污染治理、鄉村振興、重點區域發展等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

  (3)中央預備費500億元,與2018年預算持平。預備費執行中視情況分別計入中央本級支出和對地方轉移支付。

  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2700億元,增長4.9%。加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75399億元、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1950億元,收入總量為190049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9349億元,增長6.2%。地方財政赤字9300億元,比2018年增加1000億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彌補。

  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2500億元,增長5%。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5144億元,收入總量為207644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5244億元(含中央預備費500億元),增長6.5%。赤字27600億元,比2018年增加3800億元。

  (五)2019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193.15億元,增長4%。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58.24億元,收入總量為4551.39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547.16億元,增長13.1%,其中,本級支出3395.55億元,增長9.9%;對地方轉移支付1151.61億元,增長23.5%。調入一般公共預算4.23億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73754.56億元,增長3.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7077.39億元,增長3%。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151.61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21500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相關收入為96406.17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相關支出96406.17億元,增長24.4%,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支出64656.96億元(不包括專項債券相關支出),增長15.3%。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77947.71億元,增長3.4%。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58.24億元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215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相關收入為99805.95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相關支出99801.72億元,增長23.9%。

  (六)2019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38.11億元,增長23.6%。加上上年結轉收入5.63億元,收入總量為1643.74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53.97億元,增長12.8%,其中,本級支出1135.97億元,增長10.8%;對地方轉移支付118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89.77億元,增長21.2%,調入比例進一步提高到28%。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1727.73億元,增長9.7%。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18億元,收入總量為1845.73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64.88億元,增長11.5%。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80.85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365.84億元,增長16.1%。加上上年結轉收入5.63億元,收入總量為3371.47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400.85億元,增長11.2%。調入一般公共預算970.62億元。 

  (七)2019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09.23億元,增長21.8%,其中,保險費收入377.54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24.25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中央調劑基金收入4826.6億元,收入總量為5535.83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96.34億元,增長30.9%。加上安排給地方的中央調劑基金支出4813.6億元,支出總量為5509.94億元。本年收支結余25.89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41.38億元。

  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8968.31億元,增長9.6%,其中,保險費收入56616.19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9144.71億元。加上中央調劑資金收入4813.6億元,收入總量為83781.91億元。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支出73555.95億元,增長14.8%。加上中央調劑資金支出4826.6億元,支出總量為78382.55億元。本年收支結余5399.3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1421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9677.54億元,增長9.7%,其中,保險費收入56993.73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9468.96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74252.29億元,增長15%。本年收支結余5425.25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1762.38億元。

  2019年,中央財政國債餘額限額175208.35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餘額限額133089.22億元、專項債務餘額限額107685.08億元。

  需要説明的是,地方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目前尚在匯總中,本報告中地方收入預計數和支出安排數均為中央財政代編。

  以上預算具體安排及相關説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19年全國預算(草案)》。

  根據預演算法規定,預算年度開始後,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本預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結轉支出;參照上年同期的預算支出數額安排必須支付的本年度部門基本支出、項目支出,以及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性支出;法律規定必須履行支付義務的支出,以及用於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的支出。根據上述規定,2019年1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453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104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1349億元。

  三、紮實做好2019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

  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重、挑戰多。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緊緊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精準發力做好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

  (一)嚴格實施預演算法。

  牢固樹立預演算法治意識,全面落實預演算法,儘快修訂出臺預演算法實施條例,進一步規範財政收支管理。研究進一步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加強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和收支管理,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大預算決算公開力度,拓展公開範圍和內容。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準確性,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加快構建科學的預算支出標準體系,提升部門預算的全面性、規範性和透明度。嚴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預算執行,強化預算執行主體責任,加強預算執行管理和監督,硬化預算約束,依法進行預算調劑。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健全財政資金動態監控體系,保障預算單位財政資金使用安全。加強地方暫存款管理,除國庫集中支付結余外一律不得按權責發生制列支。嚴格規範暫付款的範圍、期限和審批程式,嚴控增量、消化存量。強化政府投資基金、涉企財政資金、民生資金監督管理,推動財稅政策有效落實,嚴肅財經紀律。

  (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抓緊制定應急救援、自然資源等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在保持中央與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體系,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深化增值稅改革。落實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推進個人收入和財産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研究將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加大推進稅收立法相關工作力度。加快形成採購主體職責清晰、交易規則科學高效、監管機制健全、政策功能完備、法律制度完善、技術支撐先進的現代政府採購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提升發行定價市場化水準,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做好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貫徹實施,進一步擴大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範圍。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建立健全國有資産報告制度體系,做好2018年度國有資産綜合報告和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産專項報告工作。

  (三)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措施。

  各地區各部門上下聯動、協同並進,加大工作力度,共同把減稅降費工作做實做好。抓緊制定簡明易行可操作的實施方案並儘早公佈實施,推動形成穩定積極的預期,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部署切實落實到位。加強組織領導,精心謀劃部署,讓企業儘快享受政策紅利。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開展多種形式的政策宣傳和解讀,加強對企業家的宣介和對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以及政策輔導,幫助企業知曉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密切跟蹤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情況,及時研究解決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不斷完善政策舉措。加強收費項目清單“一張網”建設,健全亂收費舉報投訴查處機制。加大督查和監督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讓企業和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四)健全民生支出管理機制。

  統籌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完善中央民生政策落實機制,地方預算安排要優先保障中央民生政策需要,確保中央民生政策落實到位。圍繞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單管理制度,明確相關政策名稱、保障範圍、支出標準和備案流程等,地方自行出臺民生支出政策應按程式備案。加強民生政策事前論證評估,充分考慮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和困難地區的財力,全面分析有關政策對財政支出的當期和長遠影響,嚴禁出臺影響財政可持續的支出政策。加強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調度管理,支持基層財政提高民生支出保障能力。完善民生支出監測預警體系,加強財政綜合保障能力評估,及時糾正脫離實際、超財力建設等支出政策或項目。

  (五)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進一步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辦法和業務流程,健全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的核心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擴圍升級,逐步將績效管理覆蓋所有財政資金,延伸到基層單位和資金使用終端,開展中央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將預算績效管理關口從事後評價向事前和事中延伸,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精準性,防止財政資源配置環節和使用過程中的損失浪費。充分調動部門和資金使用單位的積極性,促進財務和業務管理深度融合,推進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強化績效管理責任,建立健全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激勵約束機制,與預算安排掛鉤,低效無效支出一律削減。穩步推進重大政策和項目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向同級人大報告,並隨同預算決算向社會公開。

  (六)支持和配合人大依法開展預算審查監督。

  進一步落實《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提高支出預算和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結合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審計查出的突出問題、制約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等,不斷完善支出預算和政策。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算決算的決議,及時通報落實工作安排和進展情況,增強落實效果。加大審計問題整改力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完善服務代表委員工作,充分研究吸納代表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在加強日常溝通交流、優化預算報告和草案編制、提高建議提案辦理品質、解決代表委員關注的實際問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各位代表,做好2019年財政預算工作意義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虛心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紮實做好財政預算各項工作,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