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答問】
寫在前面
“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鮮明的特點。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人民立場、人民情懷在總書記的每一次重要講話中生動體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每一項工作部署中貫穿始終。
2019年,人民對美好生活有哪些新期待?如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實現奮鬥目標?光明智庫聯合光明網輿情中心統計出“2019全國兩會民生話題Top10”,並請智庫專家透視熱詞中的新成績、新期待、新舉措。
今後一段時間內,光明智庫將以系列訪談形式持續聚焦這些民生熱詞,和您共同為“實施方案”建言。敬請關注。
本期嘉賓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 龔維斌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 宋貴倫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 歐陽康
1.“越來越關注群眾身邊的事、日常生活的事”
光明智庫: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民生問題的集中討論場,也是黨和政府一年來改善民生成績的大檢閱和了解未來民生政策的透視窗。今年兩會,據我們的調查,百姓尤其關注生態、就業、養老、扶貧等十個民生問題。請您具體談談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有哪些新嚮往和新期待?
宋貴倫 郭紅松繪
宋貴倫:今年兩會的民生熱詞更加貼近百姓生活,説明各界越來越關注群眾身邊的事、日常生活的事。
其中生態環保受關注程度很高,可見人們對生活環境越來越重視了。近年來,我國環境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這進一步增強了大家對建設綠色家園的信心。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係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得到了很高關注。養老問題熱度不減,現在中國的老齡人口,按60歲以上算有近2.5億人,65歲以上有1.7億人。他們的服務問題涉及絕大多數家庭,但是我們在這方面的服務供給仍然不足。
從這些熱詞可以看出,人們的民生訴求正在發生變化:不僅繼續注重保障民生,而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更加充滿期待。
龔維斌 郭紅松繪
龔維斌:十個民生熱詞中既有老話題也有新話題。生態、就業、養老、精準扶貧、醫療等均屬於近年來兩會期間網民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出現了減稅降費、休假制度、生育制度以及三大運營商套餐資費等新話題。
人們對環境保護、就業的關注度高漲,對收入分配的關注度有所下降。民生熱點及其熱度變化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正在進入生活品質全面提升時期,人們對生態環境品質非常關注,迫切希望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們希望有穩定的職業和體面的收入;人們希望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人們希望有更多的閒暇時間來享受生活、充實自己;人們對於家庭政策越來越重視,希望政府提供更優質的育兒支持。
十大民生熱詞中除生態環境和企業減稅降費外,其餘8個都緊緊圍繞個人和家庭的全生命週期,涉及結婚生子、就業、養老、健康和休閒,表明人們對提升生活品質的追求是全面的、全過程的。
歐陽康 郭紅松繪
歐陽康:的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不斷拓展和提升,主要呈現三個顯著特徵:
視域轉換。人們的關注點從衣食住行等內部條件逐漸轉向生態環境品質等外部條件,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顯著轉變。生態環境問題熱度高漲,説明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共識,成為衡量生存與發展品質的重要標準。
需求提升。人們不僅關注直接所得,還關注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這反映了新時期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需要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發展機會,同時對社會勞動的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點轉移。人們從主要關注個體的生存發展轉變為逐漸關注新型社會人群和相應生産與社會服務領域。一方面,養老和醫療備受關注,呼喚著社會服務和生産業態的變革;另一方面,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問題引起了更多關注。
(光明網輿情中心統計)
2.以新期盼和新要求為路標,指引未來發展方向
光明智庫:民眾的關注和期待,與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以及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有什麼聯繫?
歐陽康:群眾的新期盼和新要求,是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現實映射,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內容。目前存在的很多問題反映出不同人群的個性化社會服務尚未得到很好滿足。這些新期盼和新要求作為路標,指引著未來的新興領域和發展方向。
宋貴倫: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有底氣、有理由更加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有條件、有能力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河北省新樂市醫院國醫堂,民生街小學的學生在了解診脈知識。新華社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大多與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問題相關。從改善民生的視角來思考並破解發展中的問題,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們應該不斷加強社會建設,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不斷創新社會治理,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龔維斌: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具體來説,老百姓之所以關注休假制度,是期盼有更多的休閒時間,用來陪伴子女和父母,充分地享受家庭生活的樂趣,或者外出旅遊,充實提升自己。這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人們關注養老、醫療、生育制度,是希望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同時也希望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這些都是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而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就業、三大運營商套餐資費問題,主要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政府管理方式需要創新密切相關。
3.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求實效
光明智庫: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民生議題佔據很大比重,體現出努力解決新時代民生難點痛點問題的特徵。《政府工作報告》送出了哪些“民生大禮包”?您如何看待其中關於改善民生的成績總結、問題查找和工作部署?
龔維斌:今年的“民生大禮包”亮點紛呈:一是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鼓勵更多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二是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準,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三是“一老一小”受到格外重視,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托育服務機構,加強兒童安全保障。四是在減稅降費方面,中小企業寬頻平均資費再降低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低20%以上,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規範套餐設置。五是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宋貴倫:李克強總理談到,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持續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一件一件去做。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解決民生難點痛點問題的決心。一些民生問題雖然很小,但僅靠一個地方、一個部門很難有效解決,要靠統一的公共服務政策,要靠政府有力推動,才能真正解決好。我國改革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求實效。
歐陽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心和重視民生工作,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以積極求實的態度總結民生工作,解析民生問題,部署民生事業發展。主要特點有:
涉及面廣,涵蓋了人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主要層次和基本內容,其目標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有實現的機會與空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支撐,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針對性強,關注民生事業中的短板,回應人民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某些特殊領域、弱勢人群的特殊難點痛點問題做出特別的安排和部署。
可操作性強,對一些民生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實現途徑和工作部署,展示了對人民高度負責任的政府形象。
4.“發展是解決當前民生難題的總鑰匙”
光明智庫:對於如何更好地滿足群眾訴求,切實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宋貴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能政府唱“獨角戲”,也不能政府和市場唱“二人轉”,要在黨的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共建共治共享。
首先,充分發揮城市街道辦事處綜合協調作用。認真總結推廣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經驗,將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力量聚集在街道社區,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和基層社會治理問題。
其次,大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讓社會組織成為社會公益服務的主力軍、政府公共服務的好幫手、市場便民服務的好夥伴。
再次,加快推進社會企業發展。所謂社會企業,就是以公益為目標、以企業運行為手段的經濟組織,比如城市物業、家政服務等。推進社會企業發展,一方面,政府要出臺政策、積極培育;另一方面,要結合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把一些社會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轉化為社會企業。
最後,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民生服務精準化、社會管理精細化,離不開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和管理者隊伍。
歐陽康:要強化民生工作在治國理政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民生工作直接關係千家萬戶,涉及每一位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工作是治國理政複雜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總體進程中。通過促進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發展,使民生得到保障和實現;通過民生工程的發展,為社會文明進步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和更加強勁的動力。
民生工程不僅要加強頂層設計和超前預研,也要注重觀念更新和制度建設,重在加強社會治理體系的更新與完善。不僅要大力激發全社會各種資源和各種力量參與社會建設,更重要的是激發全體民眾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創造價值、收穫幸福。
龔維斌:一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是解決當前民生難題的總鑰匙,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特別要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克服困難、健康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物質財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努力分好“蛋糕”,防止收入差距過大。二是大力發展休閒旅遊、健康衛生、文化娛樂、生活服務業,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産業,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保障,同時又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三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普通群眾及其子女的人力資本,增強其就業創業能力,促進社會流動。四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發揮社會政策托底的功能。重點關注和解決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農村的留守人員、殘疾人士、下崗失業職工等弱勢群體的生産生活困難。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斯敏、張勝、覃慶衛
實習生 王美瑩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0日 07版)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