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鄭然):“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24日在廣東深圳啟動,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作主旨演講。何建華指出,中國的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展示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中國實踐、中國智慧。以下為演講提要: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一路走來,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重大風險考驗。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為標誌,經濟特區站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再出發的新起點上,必將在更高水準、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中成為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承擔起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實現路徑的歷史使命。
中國的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極大的價值示範意義,成為集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鮮明注腳,充分展示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中國實踐、中國智慧。
我結合平時觀察研究,對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再創輝煌,提供幾點思考建議: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經濟特區應當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強法寶、最強武器,不斷鞏固黨在經濟特區各項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努力打造向世界彰顯中國共産黨先進性、純潔性、戰鬥性的“精彩樣板”。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再出發、創新發展明方向。鄧小平在視察深圳時曾明確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創新發展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一條,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開放發展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深圳為例,發展成就凝結著打工仔、外來妹、新移民、創業者的奮鬥心血和勤勞汗水。經濟特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四、堅持新發展理念,率先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特區應當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從螺旋形上升的實際出發,把握髮展新特徵,以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稟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經濟密度論英雄、以發展效益論英雄、以環境品質論英雄,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第五、堅持改革開放,繼續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走出一條新路”。新時代經濟特區發展,應當繼續發揚“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拓荒牛精神”,繼續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實干家。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全球化不確定性變局,必須順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立足國內,充分運用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重視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高水準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第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核心引擎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力。經濟特區應當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強化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著力在原創性技術、引領性創意設計以及國際化創新服務上下功夫,營造一流創新生態,著力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實現産業基礎轉型升級高級化,按照現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撐、大生産需求實現産業鏈現代化,全面增強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在全面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中,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歷史使命更加任重道遠,一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以先行一步的自覺和擔當,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集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