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一村一寨總關情丨廣西弄勇村: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其樂融融新生活
2020-09-01 18:13: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楊玉國

  2019年12月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弄勇村村民迎來了特殊的日子,從這天開始他們將易地搬遷至中馬欽州産業園的扶貧創業小鎮,開啟全新的生活。

  弄勇村村民易地扶貧搬遷到扶貧創業小鎮,首先要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和日常生活的指導。從大山深處直接步入城市,村民們需要儘快適應。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扶貧創業小鎮工作人員 楊劍華:大家要多儘量去跟外面的人接觸。大家出來工作以後也是一樣,不要害羞不要怕,要怎麼快速地適應過來。

  弄勇村地處大化瑤族自治縣的峰叢谷底區,當地人稱為碗底地貌區,是典型的“石頭縫裏不出苗,熬幹汗水吃不飽”的深度貧困區。一方水土無法養活一方人。根據國家精準扶貧戰略,針對十幾戶或者幾戶散居谷底的人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如今弄勇村村民都得到妥善的安置,在扶貧創業小鎮裏村民們有房住,有錢賺,上學就醫有保障。全村人老有所養,少有所樂,壯有所為,其樂融融。但就在一年前,弄勇村村民面對易地扶貧搬遷卻還是滿滿的糾結和各種抵觸。

  板升鄉副鄉長 蒙照陽:中馬産業園搞了個住房抽籤儀式。我們弄勇村部分人沒去,今天來聽聽大家的想法,你們對我們的移民搬遷政策還有什麼疑慮。

  弄勇村村民 蒙海江:好多老人在家裏,他們都死心塌地不去,公路又不通,到那時候他們,在這裡生病怎麼辦啊。

  弄勇村村民 蒙永清: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想讓我的孫兒孫女過得好。

  弄勇村村民 蒙海南:希望政府能申請一條公路到我們這裡,這樣一來就方便點,我們來來回回,住在這裡,父母都在這裡,我提這麼一個建議 。

  弄勇村村民:每一次下隊來到我們這個地方,就是你們走路,你們覺得辛不辛苦。

  板升鄉副鄉長 蒙照陽:脫貧攻堅以來,我們只有25以上的等級入圍,這個政策是這樣的。

  村民蒙永清老人,習慣了大山裏的生活,不願意離開。對於扶貧工作隊員的勸説,他更希望政府能修一條山路,但為了幾戶人家就修一條路的要求是不符合國家政策的。

  老人們故土難離,不希望折騰。但是貧困、匱乏、封閉的生活環境讓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弄勇村村民藍翠蓮曾就讀于醫護專業,畢業後回鄉開辦診所,但最終因患者拖欠醫藥費用拖垮了診所,無奈之下回家務農。由於這裡交通不便,需要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最近的醫院。於是,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能挺就挺,挺不過還會請藍翠蓮過來醫治。

  弄永村村民 藍翠蓮:奶奶哪不舒服啊?給你量一下體溫,看看有沒有發燒。

  因為沒有行醫資格,藍翠蓮多次遭到相關管理部門的警告。她厭倦這樣的日子,多少次下決心想離開,但山坳裏羸弱的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們,還有那些經常找她看病的鄉親們都讓她難以割捨。

  弄永村村民 藍翠蓮:我靠行醫沒得錢,都幫自己人看病。我沒有證我也為難,但是我不能見死不救,有些農民根本就沒有錢看病,看人家太可憐了,所以我儘自己的能力能幫就幫,沒人懂。

  2018年12月,大化瑤族自治縣與中馬欽州産業園達成共識,依託産業園區勞動力需求優勢,打造扶貧創業小鎮項目。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的住房難、就業難、就醫難等問題,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得以集中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

  欽州市委副書記 高樸:未來三到五年,國際合作園區缺乏的勞動力大概在三到五萬人。這麼大一個勞動力怎麼解決,扶貧攻堅工作如果能夠有就業的配合,産業的配合,就一定能夠更加穩固和紮實。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這絕對是垂直,當年我就是從這個洞的底下沿著現在這個竹竿。當年還沒有這麼密的竹竿,一步一步地爬下來,大概是高度超過70米,整個這裡邊這個山溝裏。大概700人,祖祖輩輩所有進出必須通過這個山洞。

  莫福文是中馬欽州産業園的管委會副主任,扶貧創業小鎮項目的構建者之一。到中馬任職之前,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工作,其間多次參與廣西的扶貧創建項目。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所以當時我們爬進去,看到裏邊的情況,確實是非常地艱苦。決定花大力氣,而且是籌集資金打通一條隧道。這個隧道長500米,當時非常艱難,因為它是溶洞,你打進去以後,它上邊有些是空的,一旦打到空的地方,底下也是空的。還要架橋延伸裏面,要不然上邊會掉岩石下來,所以這個工程整整實施了將近三年多,快四年。

  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中馬欽州産業園積極投入到國家扶貧攻堅戰役中來,扶貧創業小鎮就是想從國家産業園區的産業扶貧上,探索一條創新之路。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但有一些三五戶、七八戶。修這個路進去,或者是架起通電成本太高,所以換一種方式就是用産業園,用社會合力的方式把這一批搬遷的人徹底解決。

  弄勇村村民蒙海南的妻子即將臨産,大約5個多小時才趕到縣醫院。蒙海男6歲時父親患病,卻因貧困病死家中。母親帶著三個兒子,不堪生活重負選擇放棄生命,此後老二外出打工,因對未來失去信心也自行結束了年輕的生命。目前老大在外地打工,老三蒙海南和妻子困守在大山深處舉步維艱,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並沒有讓他們充滿喜悅。畢竟,貧困曾讓他們失去了太多。

  早想擺脫困境的藍翠蓮和部分弄勇村村民應邀到中馬欽州産業園參觀。藍翠蓮除了關注自己的工作環境外,更關注孩子的教育和扶貧創業小鎮的醫療保障。工作人員表示,會按照國家教育的相關政策執行。

  弄勇村村民 藍翠蓮:如果學會了,一台機器能裝多少天完成。

  員工:一台機器一到兩天。這個裝並不複雜,培訓好,編號編好之後會很順利地完成這個工作,沒有太大的難度。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扶貧創業小鎮工作人員 楊劍華:企業多了的話,各種工種都有,就看自己適合哪一樣。我覺得在各行各業,而且我們都是從廣東回來,都是過來人,都知道廠子裏面需要什麼樣的工種,需要什麼樣的技術。

  藍翠蓮家與蒙海南家是鄰居,平時姐弟相稱。從産業園出來,藍翠蓮徑直來到醫院。

  中馬欽州産業園扶貧創業小鎮總建築面積146萬平方米,能容納5萬人口集中居住、集中就業。由於體量大、時間緊、任務重,莫福文和産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都承受著無形的壓力。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基建這個方面,你看這總體進度儘管慢了一些,房子建起來可能容易,但最難就是搬遷群眾怎麼進來。

  欽州市委副書記 高樸:現在的問題還不是來,估計這個房子建好之後,環境也非常好,大家可能還是樂意來的。過去的一些地方的易地搬遷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到了城市了,但是就業解決不了,那我們現在最大的好處就是保證就業。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就業之外,還怕一個什麼呢,就是放不下老家原來那個祖祖輩輩建的房子。我就家裏面,我這個房前屋後,我自己怎麼都活得下去。一到外面以後,他也擔心分分鐘都要錢,上個廁所都要錢。他不適應以後他就回去了,回老家去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怕,就是説,這個群眾來了以後他兩頭跑,又沒達到這個扶貧效果,所以現在這個動員的壓力很大。

  抓完生産抓動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對於莫福文來説就是一場戰役。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是這樣,我這次是從欽州中馬産業園來讓大家搬出去,到中馬園去工作、生活。你看你的意思怎麼樣。

  弄勇村村民 蒙永清:我不去。現在我還能幹點活,看牛啊,看羊啊。去外面,一斤米6塊錢,一斤菜三四塊錢。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我們也考慮到這個問題。生活開支我們給你提供一戶一個人,大概有一萬塊錢的股權,這個你不幹活這個錢你每年都有收入。你是老書記,再加上你也是有外面的經歷,有眼光,你的帶頭很重要。

  為了讓貧困人群搬得出、挪得活,産業園區走出去、請進來,與國內外多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以便滿足易地扶貧搬遷人員的多種工作需求。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莫福文:我們也派了一個專門小組,在這裡協助。

  一切就緒,弄勇村村民藍翠蓮和小夫妻都準備搬出大山,到扶貧創業小鎮居住工作,臨行前他們向蒙永清老人告別。

  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蒙永清老人堅持不去扶貧小鎮,經板升鄉政府商議,按照一戶一策的原則,他可以被列入危房改造序列,搬到山下公路邊妥善安置。老人思前想後,幾日後,最終接受了搬出大山得安排。

  2020年元旦,弄勇村村民在扶貧創業小鎮裏迎來了第一個新年。

  易地扶貧搬遷,讓藍翠蓮和弄勇村的村民一步踏入脫貧的快速路。對於這種快速跨越,個別村民並不適應,中途想離開,經莫福文和其他工作人員百般勸阻,才決定留下來。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扶貧創業小鎮工作人員 楊劍華:怎麼樣,有一段時間不見了,在這邊生活怎麼樣啊。

  弄勇村村民 藍翠蓮:因為我剛來什麼都不懂。

  中馬欽州産業園區扶貧創業小鎮工作人員 楊劍華:我這邊也會跟企業那邊,讓他們多多照顧新來的員工。

  藍翠蓮對産業園區醫務室的工作也覺得不適應,後經申請被重新安置到公共行政服務部門。她的兩個孩子和老人也一起搬進扶貧創業小鎮。蒙海南和妻子迅速上崗工作。在扶貧創業小鎮裏,弄勇村村民們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弄勇村村民對於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