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國東北鄉村美麗未來
2020-09-17 07:54:22來源:新華網編輯:楊玉國

  新華社長春9月16日電 題: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國東北鄉村美麗未來

  新華社記者陳俊、褚曉亮、段續

  松嫩平原,沃野千里,一派鬱鬱蔥蔥,正是糧食作物長勢最好的時節。一座座美麗的鄉村點綴其間,它們是許多人的故鄉,如今,也成為許多人安身創業的新家園。

  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吉林省走訪田野山村,見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白山黑水之間的生動實踐。黑土地上,一個個美麗富饒的新農鄉,正徐徐而來。

  因農而興,因農而美

  第一次踏進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的外地人,常會這樣感慨:道路乾淨整潔,鱗次櫛比的現代農居矗立兩旁,和現代化城市小區別無二致。

  在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工作人員在東福米業現代農業信息化監視指控中心通過監控系統查看稻田情況(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這是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8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寬敞明亮的兩居室裏,50歲的村民麻鋼英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窗外,綠油油的稻田盡收眼底。“好多人見了我都問,皮膚咋變好了?”麻鋼英靦腆笑著,“以前種地風吹日曬,如今機械化作業,勞作少了,人也變年輕了。”

  肥沃的黑土地,在吉林孕育出“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農業“活”起來,村民富起來,村子美起來……

  現代化農業生産方式給鄉村帶來巨大變化。稻田裏,攝像頭清晰記錄著稻子長勢;螢幕上,農作物生長數據一目了然;車間裏,優質大米被封裝、儲存……大荒地村與村裏致富帶頭人劉延東創辦的東福米業實行村企共建,集中流轉土地,農民入企工作,每戶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這座曾因大片荒草甸而得名的村莊,如今富足又美麗。

  這是吉林省大安市永強村(7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大安市永強村的農戶大院裏,一簇簇萬壽菊花開正艷,把村子打扮得五彩斑斕。“種花採摘,一年能賺3000多元。”村民姚井珍説。

  大安市地廣人稀,許多農戶守著半畝大的院子。“一畝園,十畝田”,當地發展“庭院經濟”帶動村民奔小康。家家戶戶的大院子裏種上紅辣椒、豆角、萬壽菊等經濟作物,“灰頭土臉”的院子,變得色彩繽紛,“緊緊巴巴”的日子,也變得寬裕富足起來。

  在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鎮,軍之光農業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武立輝查看黃菇娘果實成熟情況(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美麗鄉村千姿百態,致富道路各有不同。

  在吉林省舒蘭市三梁村,工作人員在酒窖內進行日常巡護(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山坡丘陵多,索性種起雜糧雜豆,釀起高粱酒,養起“生態豬”——這是舒蘭市三梁村的致富路,在村黨支部書記李林森的帶動下,村裏集體經濟越來越充實,昔日破舊的村子,如今已成當地中小學研學基地,孩子們在這裡認五穀、學知識。

  這是吉林省舒蘭市三梁村(8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這是吉林省舒蘭市二合雪鄉日出景色(2019年1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人均耕地少,建起棚膜蔬菜園區,在大棚裏種植反季節蔬菜——這是永吉縣興隆村“興隆”的秘訣。現代化大棚裏,新鮮時蔬茁壯生長。富起來的村子,村容村貌大變樣,涼亭、廣場、活動室一應俱全,乾淨整潔。

  吉林省的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一個“農”字,美麗的背後,是農業的興旺、農民的小康、農村的富強。大珠小珠落玉盤,因農而興的美麗村莊點綴在黑土地上,展示著東北鄉村的未來。

  這是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周邊的高標準水稻田(8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美麗鄉村不“寂寞”

  一場細雨過後,山色愈發朦朧,湖水碧波盪漾,花海延伸至遠方,陣陣微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如此美景,是小山村的“日常”。這個位於吉林省敦化市的村莊,因作家張笑天筆下的《雁鳴湖畔》而為人所知。

  以前,小山村可不是這樣,交通不便,環境臟亂,村民收入不高。村民盧秀芹掰著指頭算了筆賬:“半年種地半年閒,一家也就掙個兩萬多元。”

  這是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小山村的花海景色(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東有長白山層巒疊嶂,中有黑土地沃野千里,西有草原濕地覆蓋……生態是吉林的比較優勢。白山黑水間,眾多鄉村依託綠水青山發展生態産業,潛力巨大。

  青山環抱,綠水相依,是雁鳴湖鎮小山村奔小康的“底氣”。“咱要發展生態旅遊。”村黨支部書記史學良動員大家。2016年,村裏成立合作社,修路、建景點、發展觀光項目。

  這是長白山林區霧凇景色(2018年1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雁鳴湖畔自此熱鬧起來。盧秀芹的生活也忙碌起來。每天,她負責十幾棟集裝箱民宿的整備工作,還兼職賣門票。“花海門票20元”“住宿一晚200到300元”“能吃能玩能劃船”……諮詢電話響起,盧秀芹對答如流,“雖然忙,但心裏樂,年收入翻了三倍。”

  美麗的鄉村,讓村民過上了美好生活。

  這是長白山天池景色(2015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長白山腳下的撫松縣錦江木屋村,木頭墻、木煙囪、木柵欄……依山而建的村落保存有完整的滿族古木屋建築群,像是一幅天然水墨畫。遊客們三三兩兩轉悠在村裏,或端詳遠處山景,或察看木屋結構,興致勃勃。

  誰曾想,這片長白山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木屋建築村落,幾年前還是一片“人稀屋空”。年輕人外出打工,木頭房子沒人住,是個“不稀罕”的物件兒。當地依託生態優勢打造鄉村遊,村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之後,有的農家樂一年能賺十多萬元。

  從長白山下到松嫩平原,黑土地上的眾多鄉村發展起農業觀光,在美麗中奔向小康。

  這是長春蓮花山生態旅遊度假區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打造的花海景觀(8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白天,被苗木覆蓋的丘陵上一片翠綠,村道上游客絡繹不絕;夜裏,精心設計的燈光布景璀璨奪目,木棧道的燈帶向遠方延伸。在長春市九台區清水村,苗木花卉休閒旅遊觀光産業園成為周邊市民的“觀光勝地”。清水村黨總支書記單海龍説,村裏依託良好的生態稟賦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農民就業5萬餘人次,創收500余萬元。

  美麗的鄉村,正變得越來越熱鬧。如今,吉林省休閒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000個,2019年全省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近5000萬人次,收入近290億元。

  這是吉林省臨江市松嶺雪村(1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清新鄉風潤田園

  美麗鄉村離不開環境支撐,吉林省堅持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超過11億元,眾多生態美、生活美的宜居鄉村,在黑土地上花開正艷。

  在吉林市永吉縣興隆村,村民在大棚內採摘種植的辣椒(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永吉縣歪頭村的農家院,曾經因為村容環境差讓村幹部揪心。雜物、柴草垛和泥土混在一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農村不就是這樣?”——許多農民習慣了雜亂,不願意改變。

  住得臟兮兮,咋能算小康?村幹部多方開拓社會資源,終於籌來1萬塊紅磚,可以在村民庭院鋪設硬質地面,改善居住環境。

  紅磚可不是隨便領。村幹部號召大家,先把衛生清理好,才能領紅磚,先到先得。“一嗓子下去”,家家戶戶開始清理垃圾、收拾院落。兩個多月過去了,臟亂的院子變了模樣,房前屋後乾淨整潔,家家院裏舖滿了紅彤彤的地磚,喜慶別致。村民們都説,乾乾淨淨住著更舒服。

  吉林的鄉間,正吹來徐徐新風。許多村莊配備了小型磁脈衝礦化生活垃圾處理器,生活垃圾統一收集處理;流經村莊的河道配備了保潔員,定期清理河道垃圾;黨組織帶頭發動村民,大家合力整治居住環境……臟亂的鄉村,換了模樣。

  這是在吉林省琿春市敬信濕地附近拍攝的遷徙候鳥(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鄉村富了,村容村貌變了,鄉風鄉俗也越來越文明。

  前段時間,白城市通榆縣復興村村民林清艷著實高興了一陣。在村裏的“乾淨人家”評比中,林清艷家上了榜,還得了一台洗衣機。走進林清艷家,院裏乾乾淨淨,傢具亮堂堂,“乾淨人家”名副其實。

  小小的評比,激發起鄉村群眾的“精氣神兒”。在清水村,“致富興業星”“院貌整潔星”“孝老愛親星”“志願服務星”等“明星”評選熱熱鬧鬧。每到評比時,家家戶戶都參與進來,誰都不願落後。

  美麗家園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在鎮賚縣,村民們創新推行村規民約積分制,根據村規民約為農戶的表現賦分,農戶每月可根據分值到村委會領取獎品;在琿春市,村民説事點成了鄉里鄉親溝通交流、解決矛盾的平臺,大家一起為村屯發展建言獻策……

  如今,吉林“美麗庭院、乾淨人家”已經達到20萬戶。清新的鄉風,正從田野吹來。

  在長春市九台區清水村,遊人在千畝苗木花卉休閒旅遊觀光産業園區參觀遊覽(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