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媒體報道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西班牙記者Zigor Aldama近日在西班牙《國家報》發表文章,講述了自己在中國貴州省修文縣一處獼猴桃果園內的所見所聞。他認為,“科技+生態”是中國農民脫貧致富良方。
Aldama寫道,貴州省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他“本以為該地區的農民會在艱苦的條件下以最原始的方式勞作,然而,這裡的農業多處採用的是令人驚訝的現代高科技元素”。在全縣1萬1千公頃的果園內,Aldama見到了監控畫面可由5G網絡實時傳輸的監控攝像頭,可為遠程監控害蟲的系統提供動力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收集果實各種數據的感測器。他感嘆道,這些設施表明瞭當地果園已經“擁抱”了21世紀的高科技。
當地負責技術管理的鄭先生接受了Aldama的採訪。鄭先生表示,修文縣的獼猴桃是當地的知名品種,以前農民種植的獼猴桃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低廉。在2018年,當地啟動了高科技管理的項目後,情況發生了改變。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農業流程的標準化,當地種植的獼猴桃的品質保持了一致的高水準,滿足消費者對名優産品原産地品質認證的期待,而且獼猴桃的售賣價格得到了提高,果農也增加了收入。
鄭先生認為,科技是所有領域提高效率的關鍵,在農業中也是一樣。他指出,他的數字化管理項目,不僅能夠提高獼猴桃的産量和品質,並且還可以制定最佳商業策略,以實時指導價格賣出獼猴桃。此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獼猴桃的生産環節和銷售渠道,這一可追溯環節,提升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鄭先生還提到,可持續發展也是當地經濟轉變的關鍵,“中國消費者日益關注食品安全,因此,生態模式是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最佳途徑”。Aldama在文中寫道,從統計的數據來看,這一“科技+生態”的農業發展策略,確實帶來了明顯的成效。去年,修文縣通過獼猴桃産業幫扶當地4163人脫貧,其中有645人是擁有小的種植園的合作社成員,有3518人是在種植園內的臨時用工,或是進行水果分揀的工人。
獼猴桃果園主周增平(音譯)對Aldama説道:“我們縣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增加了就業機會,時常組織農民進行培訓。大部分人在合作社一天能賺100多元,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他介紹説,由於縣裏的每個人都擁有合作社的股份,沒有直接參與到果園生産工作的人年底也可以獲得合作社的分紅。他説,“我們這裡已經消除了貧困,我們的目標是掙得更多”。
文章還稱,數字化發展只是當地經濟發展戰略的支柱之一,當地農民還希望通過發展生態養殖雞和生態旅遊等項目來實現當地經濟的多元化。周增平表示,對於居住在城市裏的人來説,親自採摘獼猴桃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並且他們願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僅在他的果園內,遊客一年就可以消費掉50多噸獼猴桃。(曾抒羽 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