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線上消息(記者 謝詩佳):我們如今日常吃的西蘭花這種外來蔬菜是怎麼進入中國的?中國最早一批電腦是怎麼引進的?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又是怎麼制定的?這些都與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息息相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個與我國建立合作關係的聯合國發展機構,四十餘年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扶貧、能源、環保等領域與中國政府深度合作,為推動中國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更是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十三五”規劃相結合,為中國推進高品質發展提供支援。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不斷提升,近年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始將中國的發展經驗介紹給其他一些國家。從最初的“輸入”到後來的“輸出”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作為聯合國的重要機構,開發計劃署對於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有怎樣的預期?未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還將在哪些領域與中國合作,助力推進世界範圍內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帶著這些問題,《國際微訪談》專訪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女士(BeateTrank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