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九年轉型減少“四個依賴”

2017-01-23 08:07:4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整整九年轉型路、歷經一個漫長的金融危機週期,上海的經濟增速終於超過了全國。

  昨天,上海市統計局正式公佈2016年上海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上海全年全市完成生産總值27466.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

  6.8%的GDP增長,比國家統計局剛剛發佈的2016年全國GDP增速快了0.1個百分點。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上海經濟增速第一次超過全國。

  “十三五”開局之年,在全國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整體趨勢之下,上海2016年的經濟運行凸顯“穩中有進”。

  經濟新常態下,增長提速來之不易。而分析數據,可以看到比提速更可貴的,是上海經濟發展結構變化與品質效益提升。一方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驅動,成為當前上海經濟增長提速的核心動力;另一方面,在追趕全國速度的過程中,上海始終保持定力,堅定轉變發展方式,逐漸擺脫了對投資、房地産、重化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四個依賴”。  

  轉型定力下反超非偶爾  

  為何反超會在2016年發生?

  將時鐘撥回到2008年,上海GDP在連續16年兩位數增長的最高速度下,突然減速,當年增速慢于全國。

  此後9年裏的上海,除了2010年受世博效益拉動GDP增長重回兩位數,其餘年份均為個位數增長。2008年到2014年,上海年度GDP增速均低於全國;2015年全年首次與全國持平;2016年前三季度繼續與全國保持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四季度的上海“厚積薄發”,使得全年增速實現趕超。

  從追趕的軌跡看,2016年的反超,不是偶爾。在從落後到追平的前半程中,上海承受了發展模式轉型期帶來的陣痛。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強勁引擎的重化工業拉動作用漸漸衰退,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到來陷入低谷,城市大修大建也隨著世博會的結束漸漸放緩……根本上看,是依靠投資拉動、規模擴大的發展模式發生轉變,而這些正是過去最容易創造GDP的經濟領域。

  漫長的跟跑過程中,上海産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2012年,上海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首次超過60%,服務業開始真正騰飛;2016年,三産比重又首次超過70%,對城市經濟的主導和支撐地位進一步提升。三産比重從50%到60%,上海花了11年,而從60%到70%,只花了4年。近年來,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擺脫“四個依賴”後,上海服務經濟迎來高速發展,這是上海經濟在下行週期中始終保持“降速而不失速”的根本原因。

  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時間,需要定力,也需要順勢而為,抓住機遇,在關鍵時刻推動質變。過去一年,儘管全國經濟整體增速進一步放緩,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施,國內市場環境改善,經濟發展品質效益提高,為上海經濟增長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國家戰略部署下,上海主動作為,充分釋放科創和自貿對經濟的帶動效應,為經濟的新一輪提速增長提供內在動力。

  “從季度數據看,上海和全國的經濟增長曲線是基本一致的。”統計分析人士指出,前三季度上海和全國GDP增速均為6.7%,顯示出經濟運行平穩的特徵;而第四季度,隨著不少領域回暖,上海和全國GDP增速都有所提升。在提速的大背景下,上海更加主動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注重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的短期指標和長期目標有機融合。  

  “上海製造”逆境中增長  

  上海經濟增速趕超全國速度,服務業的穩健增長是基礎,而“臨門一腳”,卻來自此前一段時間最為困難的工業。

  2016年,上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1082.72億元,比2015年增長0.8%,一舉扭轉了2015年下降的態勢。

  工業由降轉升,顯示出上海經濟穩中有進的整體增長中,實體經濟並沒有游離在整體增長之外。正是實體經濟的振興,讓上海經濟發展更加健康、穩定,更富有持續性。

  就在2016年初,上海發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製造業佔GDP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的目標。

  提出製造業比重的目標,是因為上海看到在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工業發展遭遇瓶頸,在成本增加等因素制約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工業産值佔比持續下滑。

  2015年,上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下降1.1個百分點,這充分説明,在擺脫對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重化工業後,上海的工業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新興産業一時難以補上傳統産業下滑的缺口。

  2016年一季度,上海第二産業的發展一度來到最困難的處境,六大支柱産業産值全面大幅下降,從企業、政府部門到經濟學家,都在為“上海製造”焦慮擔憂,尋找突圍路徑。

  如今回頭看,當處境困難時,“上海製造”沒有放棄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定力,上海沒有依靠簡單的刺激政策,以投資拉動、規模擴張的方式幫助製造業復蘇。相反,一年來,上海結合地方特點,推動以“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深化改革、聚焦創新,為企業減輕各方面負擔、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同時集中資源力量,推動市場主體的科技創新。

  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業總産值8307.99億元,比上年增長1.5%,同樣扭轉了2015年的跌勢;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為26.7%,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  

  另外,2016年1月—11月,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33.86億元,增長8.8%,增速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為79.78元,比2015年下降0.89元,也低於2016年全國平均水準5.98元。

  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上海製造業逆境中的增長,依靠的是發展環境改善,企業活力激發,創新成為引領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金融和地産業去“虛火”  

  在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實現增長的同時,上海第三産業的內在結構去年得到持續優化。第三産業保持快速增長,主要來自其中的實體部分;而在金融、房地産業等領域中,某些方面存在的“泡沫”和“虛火”,並沒有加速擴張,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數據顯示,去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4762.50億元,增長12.8%,增速比上年回落10.1個百分點。統計專家指出,金融業增速放緩,主要受證券市場低迷影響;同時在加強監管的作用下,一些高風險、不規範的金融業務發展勢頭得到遏制。

  上海金融業雖然整體降速,但仍保持兩位數的平穩較快發展。而在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帶動下,上海建立了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核心領域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試機制,基本形成宏觀審慎和風險可控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開放創新措施的系統集成初具規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在過去一年中顯著加強。

  2016年上海第三産業中,房地産業增加值為2124.78億元,同比增長4.5%,比2015年回落4.5個百分點,增速下降了一半。

  雖然去年上海房地産業一度出現價量齊升的情況,但在及時有力的調控下,上漲勢頭很快得到控制。2016年11月和12月,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出現連續兩個月的環比下降;在全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中,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6.9%,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這表明,上海經濟復蘇回暖並非依賴房地産業。

  2016年上海第三産業中,相比增速大幅回落的金融和房地産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已經從此前的“黑馬”,變為真正的“領頭羊”。2016年上海該産業增加值高達1618.58億元,增長15.1%,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第一次超過金融業,成為2016年上海第三産業中增速最快的行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