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上海春節最有年味的地方——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以下稱“豫園燈會”),將於本週末元宵佳節迎來最高潮。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豫園燈會迄今已經舉辦了22屆,不過今年與往年稍稍有些不同。往年的豫園燈會在春節長假後的首個工作日,客流約莫會回落50%,而今年的燈會,節後的客流竟然比春節期間不降反升。
本週五起三天將封城
昨天是正月十一,距離春節長假已過去了數日,且是一個工作日,但豫園依然人頭攢動。據統計,春節期間豫園每天的客流量都在18萬-20萬人次。按照慣例,節後客流量約莫要下降五成,但奇怪的是,今年節後工作日,無論是白天賞景、還是晚上賞燈,豫園燈會全天人氣滿滿。
“大熱門”九曲橋外設置了分隔上橋遊客和不上橋遊客的導向圍欄,橋上基本處於單向通行限流狀態,上橋前還有長長的蛇形通道,人流秩序井然,行進速度也不慢。記者昨天下午僅排隊五分鐘就登上了九曲橋,走完全程花了約十分鐘。昨晚七點,上海黃浦官方微信的景區客流實時播報顯示,當天豫園景區入園人數已超23萬人,比起春節期間不降反升。而按照這個趨勢,本週末恰逢“雙休日”的元宵佳節,豫園燈會將進入最高潮。
元宵期間,為控制客流,豫園燈會將在特定時段封城,具體時間為2月10日週五(正月十四)、2月12日週日(正月十六)16:00開始;2月11日週六(元宵節)14:00開始。封城期間售票票價為2月10日週五(正月十四)、2月12日週日(正月十六)成人票50元/張;兒童票30元/張;2月11日週六(元宵節)成人票80元/張,兒童票50元/張。
此外,為應對2017豫園燈會期間可能出現的大客流,豫園商城在春節、元宵期間實施基於客流數據實時監測基礎下的分級預警及限行、限流措施。此次燈會將持續到2月14日“情人節”,也就是正月十八。
一場燈會前後籌備要半年
過年逛城隍廟是很多老上海人的歲月記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豫園燈會開始逐漸成為滬上新春佳節市民遊客觀景賞燈的“過年勝地”。攜親伴友在老城廂裏逛一逛、九曲橋上走一走,看看花燈、買點小吃,年味就出來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場位於深冬裏的燈會,是從前一年的夏天就開始籌備的。“一般每年燈會的籌備,從前一年的7月1日就開始了。”豫園商城副總裁吳仲慶介紹。一場燈會最後與觀眾遊客見面,先後要經過前期策劃、主題確定、燈組設計、製作、安裝、亮燈等等一系列流程。“豫園燈會不僅僅是區域旅遊的一個品牌,也是上海的一張城市文化名片,在燈會的設計過程中,要跳出商業、跳出旅遊的框架,全局性、系統性地來進行設計。以文為本、以旅聚勢、以商增值。”
原本,亮燈一個月的豫園燈會只在除夕夜裏熄燈,為的是讓工人師傅們都能回家吃上熱乎的年夜飯。但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直播外景選擇了這裡,豫園的團隊加班加點地留在了現場。“一唱雄雞天下白、勵精圖治謀發展”,央視的畫面掃過中心廣場上主題燈組,高達9米的“雄雞燈王”每隔15分鐘一次打鳴,廣場上迎新的人群不禁歡呼起來。
將“中國夢”藝術具象化
早在去年的猴年新春,豫園燈會已開始融入中國夢的主題——“金猴福佑盛世運、精忠報國中國夢”,探索以燈為載體,將國家倡導的精神文明價值觀以藝術化、具象化的方式展現。到了今年,中國夢、強國夢的願景被50個主題燈組更為全面的表達了。
最引人注目的毋庸置疑就是中心廣場上的巨型主題燈組。主題燈組通常以當年的生肖為主要素材,去年碩大的“美猴王”亮起“火眼金睛”,今年則是高達9米的“雄雞”唱主角。雄雞除了勤勞、正義、守信、勇敢、吉祥的美好寓意外,還有一大特徵就是契合了中國的版圖形象。在設計主題燈組時,吳仲慶就想到了這一“雙關”含義,但如何將之有力度地具象化出來,又破費一番腦筋。要讓“雄雞”站立於“地球”上麼?幾易其稿,最終,立足於大地的“雄雞”與一邊直徑五米的地球儀上的中國版圖遙相呼應,一群羽翼潔白的“和平鴿”騰空而起,傳遞著勵精圖治、和平發展的美好願景。
燈組的設計元素是一點一點豐富起來的: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以有了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的“長城”;一藍、一黃兩道長長的LED燈,象徵著哺育中華民族的長江與黃河;與時俱進的攀登科技高峰的“神舟11號”;代表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熊貓”“白鰭豚”“滇金絲猴”……
燈會上傳統文化見於微末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可以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用。”近年來,國家愈加提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吳仲慶堅定地相信豫園燈會可以以燈為載體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演繹。“如今人們常常通過手機獲得碎片化信息,很難再沉下心來研讀厚厚的古籍經典。但燈會又是老百姓喜歡逛的,如果可以用在綵燈中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地呈現傳統文化故事,就會有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效果。”
現在,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九曲橋荷花池區域,常常可以見到家長帶著孩子,一個燈組一個燈組地辨認講述經典故事:這裡是神農嘗百草、那裏是李時珍著藥典、還有張衡的地動儀、魯班、黃道婆……華寶樓與天裕樓夾道上方的“年代燈”于細節處忠實還原歷史:唐代的是“青花瓷”、明清的是“宮燈”,元朝宵禁,所以年代燈獨缺元朝……
豫園燈會燈組的設計方案,前後改過幾十遍稿。“燈組的細節設計在團隊內部‘一票否決制’,如果哪個細節有疑問,即使很可惜,也會忍痛捨棄。”豫園戰略運營中心負責人張艷表示。
在5.3公頃的古樸建築群落安裝諸多巨大的燈組,對技術也是考驗。如何不傷老建築分毫,來安裝可能重以噸計的綵燈?一種名為“抱箍”的神奇工具大展身手,它如同一個銬子,環抱于老建築柱體,內裏襯著保護性的紅布,外部的螺釘等等則全部打在“抱箍”上,不傷建築本身分毫。
接洽考量燈組的“再利用”
每年拆燈的時候最為不捨。“比如今年這只9米高的‘雄雞’,是由6位老師傅花了2個半月,用2萬個焊點手工打造的。安裝的時候,工人師傅爬上高高的梯子,到了燈組頂部,一個人只有一隻‘雞冠’那麼高。”而像這樣精美壯麗的燈組,説拆就拆,別説“孕育”了它們的工作人員不捨,連遊客觀眾都很可惜。因此前幾年,豫園燈會也嘗試過在其他地方“延展”。2014年,豫園燈會節後移師楓涇古鎮展出;2016年,又被搬入了浙江東陽木雕城,但是都不是長期合作。今年燈組的“再利用”,還在接洽聯繫中。
“很多市民關心燈會的‘再利用’,但這並非一件簡單的事。”吳仲慶表示,豫園燈會誕生於老城廂的古樸建築群中,即使去別的地方再展,也對環境有著很高的要求,能否延續這一份傳統的古色古香。也有一些商場希望能“接手”燈組,但本著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愛惜,燈會方都予以婉拒了。(原標題:“雞年”豫園燈會本週五起封城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