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經典便不知“道”在哪

2017-02-09 11:18:0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不讀經典,不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便不知‘道’在哪。”從春節到2月每個週末,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強都忙於在上海圖書館講授六場“夫子之道:四書通講”系列講座。在首場講座“為學之道與修身之道”中,劉強將自己總結出的“不讀經十弊”作為新年“精神紅包”贈送給聽眾。在他看來,傳統文化處理了人我關係、群己關係、天人關係和心物關係等重要命題,不讀經典,容易出現“只知有我,不知有人”或“只知有學,不知有道”等問題。

  前天接受記者採訪時,劉強提到,近期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出臺恰逢其時,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將形成上行下效的新氣象。  

  讀經典可以生信心  

  在授課及講座之餘,劉強與志同道合者發起成立了上海國學會,組織中國民間書院高峰論壇,並利用新媒體建立論語公益講師群。在同濟大學校內,劉強為教師子女開設親子公益國學班,前來上課的學生及家長有兩三百人;他在同濟大學開的《論語導讀》通識課,也“打開大門”,歡迎所有人進來旁聽。

  “老子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沒有文化,怎麼會有文化自信呢?”劉強提倡“從經典中生信心”,“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者,都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明有種發自內心的溫情和敬意。”

  上海圖書館會展中心主任吳敏介紹,從去年上圖策劃的“中華創世神話專題”講座,到今年年初的“夫子之道:四書通講”,講廳永遠座無虛席。聽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提高了,“講座已從普及性向專業性方向發展,這次的夫子之道,就需要聽眾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兩場結束,反響也很好。有關傳統文化的講座,如果內容安排得很淺,可能對觀眾來説就不夠解渴了。”  

  夫子之道是“人之道”  

  中華文化念茲在茲的是一個“道”字。以“夫子之道”為題的系列講座,集合了劉強近幾年的教學研究成果。前不久,他完成新作《論語新識》。他總結,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即人的優化、雅化、良化、深化;國學的本質是“人學”,傳統文化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躬身踐行;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即培養人、感化人,使之行事有君子之風。

  夫子之道也是君子修身之道。孔子對君子的闡釋與《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謀而合。“中國文化強調人的文化,修身之道不僅在於個體的完善,而且關乎天下的安定。”劉強認為,《論語》裏對修身之道的論述,對今天的人們也有啟發,“應懲忿窒欲、謹言慎行、內省自反、克己慎獨、改過遷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