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學徒傳承“七寶湯糰” 在上海擁有十多家分店

2017-02-10 11:10:1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1996年來上海開早餐店賣湯糰,如今在上海擁有十多家分店外來學徒傳承“七寶湯糰”

  早上6時,天還沒大亮,老張便和兩個老夥伴走到七寶老街湯糰店坐了下來,叫上一份鮮肉湯糰,嘎起訕胡來。

  天慢慢放亮,店裏陸續又來了一些人。他們都是老街湯糰店的常客,吃了十幾年早茶,早已熟識。這些人中,年長的七八十歲,稍年輕些的,也有五六十歲。他們自帶爛熟的七寶羊肉、黃酒,就著店裏的七寶湯糰,不急不慢一直吃到9時多。此時,七寶老街也已人聲鼎沸。

  湯糰店的老闆賈立新,也常過來和他們嘎訕胡。對他來説,老張他們既是顧客,也是老朋友。老張告訴記者,曾是外來學徒工的賈老闆,如今已成了“真”老闆,不僅湯糰店由最初的一家早餐店發展到現在的十多家分店,他還在上海開出好幾家大型飯店,也算是家大業大了。

  從夫妻早餐店賣湯糰起步

  賈立新,1970年生,安徽黃山人。1996年初,他拿著165元下崗補貼來上海打拼。因為自幼對擺弄吃食感興趣,恰巧又有個遠親在上海老字號“喬家柵”工作,他便到喬家柵當學徒,學包湯糰的手藝。

  做了一年的學徒,熟練掌握了包湯糰的手藝,1996年底,賈立新帶著妻子來到七寶老街,開起夫妻早餐店。聽説七寶湯糰“好吃不粘牙”的特色後,好學的賈立新請教了很多會包湯糰的老人。經過他們的指點,賈立新的包湯糰技術越來越精,深得七寶傳統湯糰的精髓,包出來的湯糰受到老街附近居民的認可。於是,夫妻店從早餐店逐步變成專門的湯糰店。

  那段創業的歲月,是賈立新最難忘懷的。小兩口忙裏忙外,還要照顧孩子,晚上累得精疲力盡才爬上床,聽到雞叫又要起床和面。

  到了2005年,七寶老街為越來越多遊客熟知,賈立新的七寶老街湯糰店作為老街的一張名片,越來越紅火。因為做法正宗,好吃不粘牙,店裏每天都有人排隊吃湯糰,包湯糰的師傅從兩三個人增加到七八個人,還是忙不過來。賈立新覺得開分店的時機成熟了,於是當機立斷,先後開出七寶老街湯糰二店、美羅城店、月星環球港店等,迄今為止,已有十多家分店遍佈上海。

  七寶湯糰好吃有“奧秘”

  元宵將至,這幾天,七寶老街湯糰店兩層店面被擠得滿滿噹噹,找不到一個空位。買湯糰的窗口前排著長長的隊,煮湯糰的師傅既要服務店內顧客,又要給外帶的顧客打包,忙得熱火朝天。據説,這個時候買湯糰排兩三個小時隊一點也不稀奇。

  一碗冒著熱氣的湯糰,讓已等得有些不耐煩的顧客鬆開了緊皺的眉頭。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一小口一小口地吮吸著鮮肉湯糰的汁水,臉上洋溢著滿足。他説,自己就是喜歡這家軟糯的湯糰,皮薄、餡大、汁多,吃了十幾年,還是這個味。

  賈立新説,自家的湯糰能吸引新老顧客,關鍵在於“用心”。以湯糰外皮為例,先精選糯米,再根據氣溫冷熱,在水中浸泡適當時間,並加入優質大米調試糯性,最後磨漿,變成糯米粉。這幾道工序自製的糯米粉,能保證湯糰外皮濕糯,與超市裏購買的現成糯米粉的口感截然不同。包湯糰的都是店裏培養數年的老師傅,手法嫺熟,包出來的湯糰外皮既薄又軟糯,絲毫不粘牙。湯糰內餡更是藏有奧秘,芝麻餡裏不僅有豬油,還加了桂花,再配上黑芝麻白糖,香甜可口。鮮肉餡最講究,餡要用精肉、五花肉等數種肉按精確比例調製,再加入適當清水。但對於其中的門道,賈立新三緘其口。

  要想成為百年老店,除了保持口感,還要維護品牌。在賈立新看來,品牌就是盛到顧客碗裏的一隻只湯糰,湯糰的品質過硬,品牌才過硬。他對店裏的老師傅提出要求,“每個包好的湯糰,都應是工藝品”。為了豐富顧客的口味,除了常見的黑洋酥、鮮肉口味,賈立新還推出薺菜、板栗、棗泥、豆沙、蟹粉等多種口味湯糰。除蟹粉湯糰售價7元一隻外,其它的都是3.5元一隻。

  成為地方小吃的傳承人

  1996年,剛準備為早餐店選址的賈立新,最初選擇的是市中心。但自幼愛看書的他,從上海的地方誌中了解到,七寶湯糰的美名已有百年曆史,只是目前沒有人真正傳承這門手藝。生意人特有的敏感和對湯糰文化的認同感,讓他不甘於只做一個普通的賣湯糰的早餐店,來到七寶老街,先進行了一番考察。賈立新認為,七寶四通八達,人氣興旺,老街又正在改造提升,於是決定搬到七寶來做湯糰早餐店。

  其實,七寶湯糰的包法很多老人都會,都是自家想吃便包一些,但平時包得少不划算,多了又吃不掉。因此,賈立新請教手藝時,老人們都很樂意傳授絕活。待賈立新越做越好,甚至青出於藍時,老人們便習慣買他的湯糰來吃了,連家裏晚輩結婚時吃的湯糰都會來店裏買。

  “不能讓年輕人忘記傳統小吃,不能讓傳統美食斷代。”近兩年,賈立新一直在努力創新湯糰吃法,研究出了麻將湯糰等觀賞類模型和豬爪湯糰等新吃法。目前,作為七寶湯糰文化的傳承者,他還被邀請到日本交流。他設想,未來要開一家湯糰文化體驗館,給大眾普及湯糰文化,邀請附近學生參加湯糰製作,培養一批愛吃湯糰、會做湯糰的“吃貨”。(黃勇娣、通訊員李成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