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籃橋“共享經濟”連起弄堂口和商務樓

2017-02-15 12:00:19|來源:新民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年新始。瑞豐商務樓裏多了一個“時尚空間”,裝潢設計是時下年輕人喜歡的“小清新”范,而且還設有書吧、活動室。這個時尚空間是本區首家入駐商務樓的提籃橋社區黨建服務中心。

  社區黨建服務中心從弄堂口走進商務樓,從曾經的6平方米小屋到1082平方米的新天地,所跨越的,是提籃社區黨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10年悉心澆灌。

  工作變遷見證北外灘發展

  一切轉變的源頭,還要從提籃社區黨員服務中心曾經的“門難進”説起。2007年,提籃橋街道所處的北外灘地區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大片老式里弄是主角,場地捉襟見肘。“門難進”,不是因為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的服務不好,而是地方實在太小。名為中心,可辦公場地只有6平方米,坐上4個工作人員,就已滿滿噹噹。前來辦理黨組織關係轉接的人只要超過2名,就只能被請到門外候場了。

  地方小,怎麼能做好服務?街道週轉出60平方米的新辦公點。社區黨員有了新家,熱情被激發。醫療諮詢、工藝美術輔導、越劇、時裝表演……一個個黨員服務工作室成立,讓黨員志願者多了一個發揮的天地,也讓社區居民有了常來轉轉的地方。

  可是不久,新問題又來了。隨著北外灘開發,商務樓從二三棟變成四十五棟,央企、國企、私企,近萬家企業紛至遝來,越來越多的年輕面龐出現在老城區的街頭巷尾。北外灘的高度刷新了、檔次刷新了,社區黨建工作的難度也刷新了,服務對象從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社區黨員,變成了時尚新潮的“80”“90”後們,甚至還要和企業老總們“過招”。

  ——“社區活動是不是就是阿姨跳廣場舞、爺叔打太極拳?”小白領們很好奇。

  ——“社區到底能為我們做什麼服務?”企業老總有疑問。

  場地有限,新問題不斷,倒逼服務水準的提高。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一個個當起了“業務員”,走出門去推銷自己,深入企業摸準需求。跑的企業多了,溝通多了,思路開闊了,解題的方程式也就有了。加上對社區情況的嫺熟,推進社區黨建工作的好主意一個個萌芽。

  用“共享經濟”打破壁壘

  原來,企業不是沒有煩惱,只是煩惱鎖在寫字樓裏無處化解。

  隸屬於上港集團的金岸大樓,是早年入駐北外灘的“元老”之一。2004年的基建設計,未能預料到社會發展如此神速,近年來,停車難成了困擾樓內企業的大問題。企業著急,大樓物業管理方更著急,停車位不足,就會失去商務樓的核心競爭力。這些苦惱向誰訴説?

  提籃橋黨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發現,類似的煩惱在該地區商務樓宇中存在一定的共性。商務樓和社區,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否打破條塊局限、體制區別,實現資源共享呢?

  在街道牽頭下,通過“北外灘雙樓議事廳”平臺,金岸大廈的白領代表和北外灘小區的居民代表坐到了一起。白領們的痛苦一經説出,引起強烈共鳴。原來,居民對停車難也感同身受:自己每天開車去公司要趕早搶車位;自家孩子在外灘、陸家嘴上班,也常為車位煩惱……話題説到了一起,身份壁壘被打破,答案在交流中浮出水面。 下轉2版 (上接1版)居民們將心比心,願意拿出自己的車位,錯時共享。

  一樁“共享經濟”的美事促成了。北外灘小區部分業主拿出12個車位,在每天上午,供金岸大廈白領使用。晚上,白領則主動退出車位,歸還業主。而且,在這裡,“共享經濟”共享的是資源,不談金錢往來,只談互信互諒。

  這樣的“共享經濟”在提籃橋街道不是個例。針對商務樓午間就餐難的問題,街道挖掘了一批特色餐飲企業作為白領飯堂,繪成午餐地圖,與他們共享;針對白領們壓力大又缺少業餘活動的情況,街道與白領們共享了社區微信、微公益平臺,讓他們多了一個説説煩惱、發揮特長的地方。

  “五雙一線”打造矩陣聯盟

  正是自2012年起逐漸打下的紮實基礎,讓北外灘商務樓裏的企業心裏有了社區,也讓小白領們腦海裏多了社區。78家企業主動加入街道區域化黨建矩陣聯盟,拿出自己的資源回饋社區。“兩新”組織鵬盾、錢冠、錦洋船務、駿海黨支部牽手景星、前進、明華坊、北外灘居民區,讓更多年輕人走進社區助老奉獻愛心,把社區困難家庭請到公司年會上體驗了一把企業文化,也讓居委會舉辦的愛心義賣活動上多了小白領們的身影……

  這次提籃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最終入駐商務樓,也正得益於社區黨建的矩陣聯盟。原來,經過幾年來的互動,大樓物業公司和街道黨建服務中心互相留下了良好印象。當聽説黨建服務中心需要尋找新址後,大樓物業向中心打開大門,最終將社區黨建服務中心請到了北外灘黃金地段。

  如今,提籃橋社區黨建已形成了“五雙一線”的格局:“雙白”,讓社區黨建服務不僅惠及白髮人群,也惠及白領人群;“雙樓”,社區樓組牽手商務樓宇,有問題大家一起議一議;“雙微”,社區成功打造有影響力的微信、微公益;“雙向互動”,社區和企業項目需求對接、認領;“雙城”,根據提籃橋社區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特點,追尋城市記憶密碼,説好提籃橋故事,並打造好城市黨建工作。

  “十年磨一劍”,新年新始,打造提籃橋黨建風景線的工作繼續前行。(記者 萬彥)

分享到: